进贤县文港镇,华夏笔都的千年墨香在此氤氲。近日,轨道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红工匠”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文港,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非遗文化探索之旅,亲身感受文港毛笔制作技艺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在古色古香的研学坊内,队员们与市级非遗传承人徐华荣面对面交流,聆听一支毛笔背后的千年故事。文港毛笔制作可追溯至1600年前的东晋时期,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徐师傅家族制笔传承已逾百年。他7岁便开始练习拔鸡毛、梳毛等基础工序,10岁随父正式学艺,15岁已能独立制作鸡狼毫、纯狼毫等精品毛笔。 尽管技艺传承之路并不能一帆风顺,徐师傅却始终初心如磐。他笃定地告诉队员:“坚守这门祖业,让千年技艺焕发新光是我的使命。只要愿意传承,这门古老手艺定能生生不息。”

在徐师傅的指导下,队员们纷纷挽起袖子,亲身体验制笔流程。拔毛、刷毛、拣毛——这些看似基础的动作,实际操作起来却让队员们倍感不易,要么刷不出浮毛断毛,要么力道难以掌控。徐师傅手把手示范,细致纠正队员捻毛的指法、执握牛骨梳的角度以及发力的窍门,大家方才逐渐领悟其中门道。毫厘间的精妙掌控,令队员们惊叹不已。“通过亲身实践,我们才真切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绝伦智慧。这不仅是一次技能学习,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让我深刻理解了非遗背后那份沉甸甸的匠人精神。”一位队员深有感触地说道。同时,实践队还走街串巷,开展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文港毛笔的市场现状、传播瓶颈与未来潜力,收集有效问卷百余份,探寻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的可行路径。
此次实践调研,不仅让青年学子深深触摸到非遗的魅力,更在他们心中悄然埋下文化传承的火种,让千年笔韵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