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宛平城头一声炮响让无数英雄儿女为之奋起抗争。81年后,来自我校的多支“三下乡”实践团队,在各地承担起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声临其境”地向烈士英雄敬意,重温峥嵘岁月。
烛火缅怀奏赞歌,街头宣讲鸣警钟
“卢沟血,宛平痛。肥水烈,临沂勇。凭军魂赤胆,阻敌狂纵……”在三都街头,信息学院“三下乡”团队在夜幕降临时,把蜡烛摆成“7.7”的形状。默哀完毕,同学们围绕着星星烛火,为英烈朗诵赞歌。

为扩大宣传力度,队员们走上街头,为每一位路人分发宣传单,并进行口头宣讲。“八十一年前的今天,日军无端炮轰卢沟桥,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世纪英才信息分院第七期班长潘飞龙向民众介绍道。“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伴随主持人的介绍,卢沟桥事变的“灾难”在眼前逐渐清晰。
“振兴中华、不忘国耻、铭记历史的使命我永远不会丢!”听完宣讲的太阳升镇居民郑兴百感交集,情绪激动。老党员张田豪告诉记者:“改革开放40年来,我的故乡太阳升镇的变化翻天覆地。中国的富强正是对抗日英雄亡魂的最好慰藉。”
原创诗歌忆先烈,笔尖“流淌”爱国情
“万里飘零意志坚,中华儿女敢人先。七七事变驱长寇,四亿同胞抗日前。妄断亡华须三月,岂知陷战要八年。莫道神州无好汉,遍地狼烟是儿男。”在黄梅县五祖镇烈士陵园,世纪英才学校红二分团以自己的原创诗歌《忆七七事变》为英烈献上深深的缅怀。

当天下午,讲解员的介绍让成员重温了那段艰苦奋斗的历程。全体成员肃立默哀,瞻仰“七七事变”烈士纪念碑,并深切缅怀为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在带队老师刘宇川的提议下,团队集体创作一首《忆七七事变》的诗歌,以表达对革命烈士的崇高敬意。
“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革命先烈们用血和身躯为我们铺成的一条大道。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我们,革命先烈们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将始终激励着我们新时代青年不断前行。”红二团学生周步伟感慨道。
声声诵读“跨越时空”,家书传尽“纸短情长”
“活的人要真活,不要活着还不如死”“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余亦即与你们长别,在前方,在后人,日死若干人,余亦其中之一耳。”……7月7日,电气学院、外国语学院、红二分团等多支队伍分别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何源镇、九江市武宁县杨洲乡以及湖北省以诵读《红色家书》的方式,重诉战争年代下,炮火纷飞中的“纸短情长”。

在通信不发达的革命岁月,一封封感人至深的家书,字字成文、情透纸背,蕴含着革命战士最深处的自白——革命先烈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和报国为民的炽热情怀。电气学院实践团队更是与当地小学生一起诵读《红色家书》选段,在朗朗诵读声中,走进何叔衡、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世界。活动结束后,队员们还以书写爱国短句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报国之志”。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过去的烽火岁月告诉我们,不仅要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更要把这段历史世代相传。”电气专业学生龚钰卓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