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

研究生暑期调研唱响乡村振兴之歌

作者:彭俊、董凯丽  来源:研究生院   时间:2018-07-14  浏览:1

依托“互联网+”项目,融合农村产业,汇聚推动乡村振兴的力量。日前,由研究生院组建的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顶着酷暑前往江西省弋阳县葛溪乡雷兰村,唱响乡村振兴之歌。

科技兴农,雷兰村的第一“致富经”

“年轻时种过中药材,也种过油茶林,但是因为农田地势低,常年会积水,自己又缺乏经验,收成不是很好。”村民吴先生感慨道。据了解,前些年,为响应“产业转型”的号召,作为村里种植大户的吴先生,带头做了很多新尝试,但最终都没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多次的失败经验总结,让他认识到种植水稻才是第一“致富经”。

吴先生家中育有3个孩子,刚开始种植水稻时,家中比较拮据。但随着政府对粮食生产扶持力度的加大,他的水稻种植规模也日益扩大。“有好政策撑腰,咱们的好日子要来了!”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众多农产品在网上便可销售。尽管吴先生租赁百亩良田,但由于缺乏网络知识与技能,销售渠道仍然十分单一。了解到吴先生所面临的困境,实践团为他详细讲解网络销售渠道,并教其在网上订阅“农业科技论坛”,便于时刻关注现代农业发展动态。

为了解农业种植,在村民的指导下,队员们提起药壶,在农田里学习喷散农药。“看不出来你们还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啊!”针对生产成本过高的难题,实践团建议采用机械化种植方式,并帮助村民联系植保无人机制造企业,采取合作社、无人机喷洒农药等形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

产业多元,干部带头发展“特色养殖”

黑斑蛙养殖是雷兰村产业园区最主要的战略项目。“省专家考察后,认为黑斑蛙养殖是推动雷兰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适宜大规模养殖。”据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陈世武介绍,养殖黑斑蛙对环境要求较高,风险大、投资成本高且非短期收益项目,村民起初不敢贸然加入。为此,身为村主任的陈世武决心带头闯新路。

“要赔,村干部先赔!”这是陈世武留给队员们印象最深刻的话。引进养殖技术的摸索阶段,陈世武就遇到蝌蚪苗运输损耗量大的问题,但他巧妙地利用技术创新,有计划地采取就地培养蝌蚪苗等举措,降低了黑斑蛙的培育成本。

雷兰村竹林覆盖面大、竹质优良,村民纷纷选择竹鼠养殖。加入弋阳县雷兰村竹鼠养殖合作社,则成为竹鼠养殖专业户的首选。专业户李寿华告诉记者:“竹鼠销路由合作社统一收购,销路不愁,养殖难度又不大,我们的钱包也就自然‘鼓’了起来。”

农村产业途径多元化,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力点,增加经济收入的新来源。当地同时加强村民技能培训,拓宽农户产业形式,真正让农民得到更多获得感、满足感与幸福感。

畲乡风情,传承民俗点亮“新生代”

“咚嗒,咚嗒,咚咚嗒……”长长的竹竿在雷兰村民族小学孩子们的手中上下起伏,敲打出动感十足的畲族特色竹竿舞。能歌善舞的畲族小朋友轻快舞动,拉着队员自如地穿梭在分合的竹竿之间。多彩的民族服饰、动感优美的旋律、传统畲乡的民俗风情,歌舞中展现的畲乡“瑰宝”,无不让在场的队员们为之赞叹。

“互联网在世界最顶端,文化科技创新特凸显,基础建设速度超领先,为国家扩大的朋友圈点赞……”伴着音乐,实践团队员与孩子们共同学习《中国很赞》手指舞。“这是一个心的形状,寓意着每一个心愿都值得点赞。”队长吴京颖认真比划着动作,“孩子们认真注视的模样,每一刻都值得定格”。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是什么意思呀?为什么不用‘乐’呢?”在国学导读课上,队员们耐心地讲解内容,诵《论语》、听古乐、观看团学视频……为让孩子们与传统文化“隔空对话”,实践团以多种方式,寓教于乐、礼敬传统。

“民族的是国家的,更是世界的。传承民族文化,要从娃娃抓起。我们立足校情,把民族语言、歌舞融入到教学当中,真正唤起大家对畲族文化传承的重视。”雷兰村小学校长洪理明表示。

实践团队员与孩子们大手拉小手,围成同心圆,高唱祖国赞歌。畲族小朋友卢依妮胸有成竹地说道:“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责任编辑:黄晓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