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新闻网首页
交大要闻
信息列车
华东交大报
视频新闻
媒体交大
校园快讯
学生活动
资料下载
交大要闻
交大要闻
新闻网首页
>
交大要闻
> 正文
中西教育对比 李工真讲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差异
作者: 来源:孔目湖讲坛 时间:2008-09-19 浏览: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生选择到海外留学,并且在海外留学的人数每年都不断增加。社会背景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多元,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中西大学生学习生活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那么中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差异到底在哪呢?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又该如何利用美好的大学时光,使自己成为一名贡献祖国、服务于人民的创新型人才。
9月17日19:30,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工真教授做客第191期孔目湖讲坛,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中西大学生学习生活之对比”的精彩讲座。李教授语言幽默、犀利而又充满激情,让听众们真正明白教育首先是培养人,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不是首先去传授知识与技术,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归纳力、理解力。
追根“海外留学热”,溯源中国的教育体制
1872年,以邓世昌、詹天佑等为代表的第一批童子军留学海外,中国的海外留学历史已有130余年,现今中国已有一百万以上的海外留学生,可是学成归来的却不到百分之十。李工真说,这批留学生中占到中华民族最优秀人才的很大一部分。可是却出现“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怪现象。与此相反的却是留学德国的美国哈佛大学的13位教授却改变了美国,因为他们把最优秀的教授送到德国是为了不让本国的国民再留学到德国。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同样中国的海外留学生也热爱自己的祖国,最优秀的中国留学生不回来报效祖国,贫穷不是症结,真正的根源却在于中西教育体制的不同。
比照中西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大相径庭
德国的教育堪称现代教育的楷模,各发达国家纷纷效仿。在德国,教育成为公民必须履行的三大法定义务之一,公民是真正的为科学而科学,为教育而教育,为知识而知识。而中国的教育却成了最原始的谋生手段,根本谈不上境界二字。中西文化教育形成如此强烈的反差在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实用主义,专门研究人,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学问。总之,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于“仁”,其作用在于用人、管人、治人、甚至“整人”。李工真指出,中国人民根本就不存在宗教信仰,心头却打上了迷信思想的烙印,于是各种各样的“反文明”现象层出不穷,很难产生为了科学而追求的精神;而欧美文化在于人们有着深厚的宗教信仰情节,并且将这种信仰转化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终极目标。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对于教育价值理念不同,官本位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受教育纯粹是为了当官或者是“跃农门”。西方的教育在于释放个性的创造力。
德国的“三轨”教育模式,开创全面自由的现代教育
何谓德国的“三轨”教育模式?它指的是年轻人对于受教育模式的一种选择,4-6岁全部在一起学习相同的知识,到了10岁之后可以选择6年制的中学、8年制的实验中学、9年制的人文中学。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教育模式,使得德国人养成创新、精益求精、认真的科学态度,他们十分尊重劳动,是真正的为教育而教育,为科学而科学,为文化而文化。受教育的公民受到国家的保障,甚至可以算作是国家所有,父母则是天然的代管人。在中国只有通过高考才能进入大学,拿生命换分数,“高考制度”被形容为用最文明的方式干最野蛮的事情。李工真说,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大学生和教授,却没有几位真正的大师,更加遗憾的却是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指出现代教育的理念应当是培养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青年人要离开大学时,应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一位专家,或仅仅受过专业知识训练的人。
值得一提的还有“柏林模式”的教学方法,也即讲大课——上小课模式。讲大课就是教授把研究出来却未发表的新东西讲授给学生,学生必须根据老师的内容写下自己的感想。上小课就是通俗的讨论课。另外一种就是自由结伴式学习方法,爱因斯坦曾把这样的学习方法当作一种享受。李工真最后指出,这些学习方法不是向学生灌输现存既定的知识,而是是为了把学生尽快带入科学的前沿,培养学生学术自由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对真理与知识永无止境的探求、创造性与不断反思的精神。
(摄影/詹前裕)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条:我校第四次党代会隆重召开
下一条:我校第四次党代会隆重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