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交大要闻

交大要闻

【江南都市报】华东交通大学:把学校持续办成最受江西老百姓欢迎的大学之一

作者:  来源:【江南都市报】   时间:2013-09-09  浏览:1

日前,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批准,华东交通大学被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成为江西省首批通过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验收的工科院校,并拥有交通运输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几代交大人孜孜以求的夙愿,终于在今天梦圆!”华东交通大学校长雷晓燕教授激动地表示,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一所高校学科建设上水平、办学实力上台阶的重要标志,对于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展望未来,华东交大人踌躇满志。“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后,学校将立足高水平学科平台,为行业科技进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把华东交通大学早日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全国知名交通大学,持续办成最受江西老百姓欢迎的大学之一!”

科研助推江西发展跑起来、百姓腰包鼓起来

目前,省委、省政府正举全省之力支持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华东交通大学积极响应号召,在同我省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与南昌轨道交通集团签署校企合作协议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对此,华东交大人认为,学校位居江西、身在南昌,理应自觉担当起用实干托举富裕和谐秀美的“江西梦”,推动南昌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责任和使命。

华东交通大学是我省轨道交通类学科专业齐全、培养规模最大、办学层次完整、科研实力雄厚的高校,轨道交通类学科是学校最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竞争优势。近年来,学校以成为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为契机,凝练学科特色、深化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标志性的成果体现在学校主持完成的“车辆轮轨诱发的环境振动与噪声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围绕日益严重的轨道交通环境振动与噪声问题,学校“铁路振动与噪声”领域的研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形成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与装备,成为江西省高校获得首个国际科研课题招标的科研领域。如今,该系列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高度铁路和城市轨道的重点工程中,在城市轨道特殊减振地段的市场占有率高达95%,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们将充分发挥学校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学科专业特色,与南昌轨道交通集团开展多形式的科技开发与研究合作,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多渠道的信息与资源共享和交流合作,为南昌城市轨道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人才助推。” 雷晓燕说。

近年来,华东交通大学始终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为导向,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把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结合起来,“产学研”联合攻关,全面推进学科群与产业链的对接、科技创新与行业发展的对接、科研平台与市场主体的对接,形成了鲜明的群体竞争优势,带动了相关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

我省是稀土这一重要战略资源的大省。但曾经“黄金卖出白菜价”的现象,一度令人扼腕叹息。针对稀土萃取分离过程难以建立数学模型和实现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的特点,华东交通大学杨辉教授领衔的“稀土萃取过程智能优化控制技术及应用研究”,填补了稀土萃取过程控制领域的技术空白,对实现稀土工业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提供了理论支撑。该研究成果得到了本领域权威专家的高度评价:整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智能优化技术位居国际领先水平,并获评2010年度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目前,该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某稀土公司萃取分离生产线,显著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围绕我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和环鄱阳湖经济区建设,华东交通大学刘燕德教授长期致力于服务我省特色柑橘产业,对果品品质光电子智能探测技术研究展开了技术攻关和工程应用。她带领的科研团队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果品品质光电子智能探测技术与分选装备”,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市场垄断,实现了我国高档果品内外品质分选装备从无到有的突破,且生产成本只有国外同行产品的1/3,先后于2009年入选全国农机补贴产品目录,2010年获得江西省技术发明二等奖。该装备集检测和分选为一体,已广泛应用于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力地促进了赣南脐橙产业发展,增强了我国区域特色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倾心培育毕业生就业“常青树”

在今年6月份召开的2012-2013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座谈会上,华东交通大学被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这也是我省今年唯一跻身“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的院校。

华东交通大学能够获此殊荣,与该校毕业生就业之树长青息息相关。目前,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12年位居我省高校前列,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的比率稳居我省高校之首。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是如何取得的?

“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民生工程的重点,紧贴社会需求、创新培养模式,注入真情实感、完善服务平台,是推动人才培养的合格率、毕业学生的就业率与社会服务的满意率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学校毕业生就业之树常青的诀窍所在。” 华东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办公室主任闵伸说。

人才培养质量决定就业质量。近年来,学校立足以工为主,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实际,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需求为牵引,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积极探索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软件工程专业实施“软件工程专业+应用背景专业”培养模式,在全国首创五年制“音乐学+文秘”的“艺文”结合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在全日制本科学生中开展双学位(双专业)教育,让毕业生在两个专业领域内灵活、自主择业。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既拓宽了毕业生就业的选择空间,也实现了毕业生就业的错位竞争。据统计,近年来,华东交通大学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达98%。无论是就业人数,还是就业质量,都走在了我省高校的前列。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大学生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授之以鱼。做好职业规划指导,让大学生既乐于造梦、又执于追梦,则是授之以渔的工作。” 2008年,华东交通大学率先在我省高校成立了就业指导教研室,构建的“全程式”就业指导教育体系,让学生从走进校门到毕业离校都能接受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教育。《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也先后被评为首批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我省唯一一门就业指导类省级精品课程,唯一一门就业指导类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由该校就业指导教研室成员自编的两本就业指导教材,分获江西省优秀教材一、二等奖。

华东交通大学原隶属铁道部,轨道交通行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为最大限度帮助毕业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学校坚持做大特色学科平台、拓展行业就业平台和创新信息管理平台并重,巩固老市场、拓展新市场、培育增长点。

自1999年在全国率先举办以铁路单位为主的双选会以来,针对我国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华东交通大学在做强做优铁路主专业群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与“交通”相配套的学科专业建设,构建了以交通运输为主要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实现了由服务铁路向服务城市轨道交通的广泛拓展。与此同时,学校采取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参与科研攻关、联合培训人才等办法,保持和发展了与交通行业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使之成为了学校毕业生就业稳定的资源库。每年,学校还都会根据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及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适时地优化课程设置、推进教学改革。

2009年,学校还率先在全国高校自主研发了获国家软件著作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集统计查询、动态管理、预警监测、跟踪服务等功能于一体,“一站式”覆盖了就业工作的所有环节,为学校全面了解就业意向、提供个性差异化指导,客观分析就业前景、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工作方向等,提供了快捷、有效的决策参考和依据。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华东交通大学倾心培育就业“常青树”的做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的广泛好评。在教育部委托的第三方调查中,用人单位对华东交通大学所提供各类服务的内容、方式的满意度,就业服务工作整体水平的满意度,均名列进入调查的全部省属本科院校之首。如今,学校也已成为我省毕业生就业最成熟的市场,众多用人单位选聘毕业生的第一站,每年均有60%以上的毕业生在校内签约成功。

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华东交通大学紧紧依托大型企业集团和科研院所,探索建立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科+基地—双导师”的培养模式,开拓了研究生创新教育新途径;在省内率先实施研究生教育督导制,被省教育厅列为示范项目向全省高校推广。学校硕士毕业生工科类专业硕士论文的选题,90%以上来自科研和工程实际;考博率和省优秀硕士论文数量,在江西省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

在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华东交通大学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办学”大讨论活动为载体,突出“开放办学促发展、服务师生办实事”的活动特色,重点处理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系,办好实事和理顺机制的关系,立足当前和放眼百年的关系,不仅要开创大气宏伟、开明开放的新格局,推进学校发展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更要从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和大学性格层面,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实现“百年交大梦”提供坚强保证。

2010年,华东交通大学成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2011年,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并入选我省教育体制改革“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2012年,作为主持单位首次获评国家科学技术奖,获批首批10个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2013年,成为我省首批通过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验收的工科院校, 并拥有交通运输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可以预见,华东交通大学的事业发展又将迈入另一个春天!” 登高望远,华东交大人信心满怀。

                                                                (《江南都市报》2013年9月9日第18版)

责任编辑:李彩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