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东交通大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成为江西省首批通过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验收的工科院校,并拥有交通运输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两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几代人孜孜以求的夙愿,终于在今天梦圆!”华东交通大学校长雷晓燕教授激动地表示。学校40余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与铁路事业息息相关的编年史。2000年转制后,学校始终将彰显 “老铁路”特色作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战略举措,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均保持着很强的铁路特色。
打开华东交通大学的学科目录,铁路情缘跃然纸上。 “近年来,学校不断强化 ‘大交通’的学科理念,构建了以交通运输为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据校长雷晓燕介绍,学校现有的62个本科专业中,与交通运输学科相关专业多达43个,占专业总数的近70%。为满足铁路建设发展需要,学校还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土木工程专业下设的道路与铁道工程等4个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下设的铁道电气化等4个方向,都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
华东交通大学紧跟行业发展实际,扎实推进 “质量工程”建设,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实现了人才培养合格率、毕业学生就业率与行业服务满意率的稳步提高。 “出口畅,入口旺。”历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录取分数线稳居江西省高校前列。学校还涌现出了 “2009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徐钢、获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研究生张斌、江西首个赴联合国实习的大学生吴惠鹃等为代表的一批 “过得硬、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青春榜样。
“老铁路”特色不仅稳步提升了华东交通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也显著增强了学校的科学研究实力和服务社会能力。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铁路事业的重大发展机遇,始终以行业科技进步的战略需求为导向,突破了一批行业科技前沿的关键技术,参与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工程建设,促进了相关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标志性的成果体现在学校主持完成并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车辆轮轨诱发的环境振动与噪声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
由雷晓燕教授领衔的 “铁路振动与噪声”研究,围绕日益严重的轨道交通环境振动与噪声问题,形成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与装备,成为江西省高校获得首个国际科研课题招标的科研领域。如今,该系列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重点工程中,在城市轨道特殊减振地段的市场占有率高达95%,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华东交通大学力推产学研联合攻关,与中国南车集团、南昌轨道交通集团等企业建立了战略联盟。学校全面推进学科群与产业链的对接、科技创新与行业发展的对接、科研平台与市场主体的对接,形成了鲜明的群体竞争优势,取得了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丰硕成果。
郑明新教授领衔的 “道桥与岩土工程研究”,致力于边坡稳定及路基病害防治,构建的滑坡防治效果后评价体系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成功应用于江西、福建、四川地区的铁路、公路沿线及矿山等滑坡治理领域,为滑坡治理工程设计的优化提供了依据,节约治理经费约1.8亿元。
陈剑云教授领衔研制的 “HY200远动系统”,成功替代了世界品牌同类产品,引领了远动系统国产化的步伐;“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开关监控系统”占领了高速铁路1/3的市场份额; “铁路牵引供电信息管理系统”引领了行业前沿市场,成为同行业的佼佼者和产学研联合的典范。
华东交通大学办学实力及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促成了国际合作交流由人才培养向学术交流、科研攻关等领域的拓展。近年来,学校先后成功举办了三届 “现代铁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第四届IFIP“智能检测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等具有较大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学校已逐步成为交通运输领域的区域性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之一。学校承接完成的 “泰国曼谷新机场铁路连接线噪声与振动研究”,在江西高校主持国际科研招标项目方面开了先河。
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华东交通大学敞开校门,学校党委书记万明、校长雷晓燕等班子成员分别带队,走访了多家行业单位,就进一步拓展合作的领域达成了广泛共识。对此,万明表示,差异化是学校竞争力的核心。学校将牢牢把握行业优势,突出办学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战略,推动学校发展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的快车道。“学校的昨天诞生于铁路,今天的格局来自于铁路,明天的发展也必定离不开铁路。”雷晓燕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后,学校将立足高水平学科平台,输送更多的人才、科技 “优质钢”,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目前,华东交通大学正全力建设华东地区最大的轨道交通实验实训平台。建成后,项目所包含的高铁、普铁和地铁等领域的实验基地,将有力推动学校的教学、科研、培训等工作在轨道上持续延伸。
(《人民铁道报》2013年9月9日B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