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交大要闻

交大要闻

【信息日报】一起聆听“史上最独”新生故事

作者:王亚云 黄小路  来源:【信息日报】   时间:2013-11-15  浏览:1

卞佳:十几年戏龄的京剧“名旦”

飞扬飘逸的水袖、字正腔圆的吐词、优美灵动的身姿、不断响起的掌声……这是华东交通大学国际学院迎新晚会上的京剧表演,主角正是国际学院大一新生卞佳,别看她才18岁,却已经有十几年的“戏龄”了。

卞佳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南昌女孩,接触京剧是在家人的熏陶之下。五六岁时,她便开始学习京剧,从最基础的咬字发音开始。“京剧发音讲究字正腔圆,跟普通话发音有很大不同,要唱出那种味道。”在外婆的教导下,卞佳开始对京剧着迷,有时候还会跟着外婆去外地表演。

“我比较喜欢程派,尤爱其代表作《锁麟囊》里的薛湘灵(正旦)一角。”谈及此,卞佳不禁流露出笑容,而她为学好这出戏也付出了不少努力。“从唱腔、身段、走姿学起,连一个眼神都不能放过。”在外婆的细心调教下,卞佳的功力不断精进,还有过一次在扬州救场的经历。“原本饰演小公子的演员临时有急事,简单说了一下,我就上场了。”卞佳回忆道,好在自己学习过每个角色,倒也从容。

“京剧是一门特殊的艺术,我觉得作为国粹,应该有人传承下去。”卞佳告诉记者,她非常热爱京剧,在外婆离开后更加坚定了继续下去的信念,“外婆一定也希望我能坚持下去。”

郝强:优雅低调的“小提琴家”

晚会上淡定从容的“表演家”,老师眼中勤奋努力的“招牌弟子”,同学们眼中优雅低调的“小提琴家”——他就是华东交通大学2013级软件+交通运输专业的郝强。

出生于1995年的郝强来自河北唐山,11岁时开始接触小提琴,初中时已过九级,“因为我觉得它小巧轻便,可以拿得动。”郝强笑着说出了当初选择小提琴的原因。刚开始练习的一个月内,郝强的手指经历了一系列“变化”:疼痛、出泡、长茧子,“长完茧子就不疼了”,都说十指连心,郝强却用淡淡的一句话带过其中的艰辛。

与他同时学习的其他两人都因为各种原因中途止步,但郝强还在坚持着。问及如何坚持下来,他坦言:“其实不需要多大的勇气,走完一步再走一步,就这样习惯了就好。”点点滴滴的付出积累下来,他一次性通过了小提琴三级、六级、八级、九级的考试。

对于小提琴,郝强始终把它当成自己的爱好,“心情好的时候就会拉上一段,偶尔也会跟胡同口的老爷爷切磋一下。”不少同学熟知郝强还是通过校园晚会的舞台,一曲《渔舟唱晚》曾让他在高中校园大放光彩,但他却不炫耀自己,直言“低调是一种生活态度”。

刘夕晨:身材高大的“钢琴王子”

18岁的刘夕晨来自安徽合肥,从小喜欢弹琴。在华东交大军训期间,同班同学得知其钢琴过了八级,都发出“哇”的感叹,惊叹于这么高大的一个男孩,竟然会弹钢琴。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刘夕晨从小便对琴有着特殊的情怀,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电子琴,三年级参加人生第一次比赛,并获得二等奖。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太忙没有时间陪伴他,每次练琴都是在年过花甲的爷爷陪伴下完成的。“爷爷很厉害,也很严格,弹不对不给我休息的时间。”刘夕晨回忆,每次上课,爷爷比自己更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回家后便告诉他应该怎样弹才正确,“可以说,没有爷爷就没有今天的我。”

小学六年级,刘夕晨从电子琴五级转成钢琴六级。“一般人都是掉两级,而我升了一级。”刘夕晨说,那时候他弹琴很努力,深得老师喜爱,老师认为其手指能力和感情发挥完全可以到钢琴六级,因此他通过努力成功“转型”,并在之后参加的多次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初三时因为学业繁重,刘夕晨只能把钢琴当作课余兴趣。即便如此,在之后的几次比赛中,他都获了一等奖。

“虽然我很喜欢弹琴,可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为在高一暑假时看到了甬温线事故,于是他选择了现在的专业,希望以后运用自己所学知识为祖国作出贡献。刘夕晨说,大学是最能锻炼一个人的地方,他加入了广播站、学生会,还是班里的团支书和副班长,虽然现在每天忙忙碌碌,却很充实。

(文章出自《信息日报》11月12日教科版)

责任编辑:李彩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