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网上校史馆

网上校史馆

王照文建校回忆录(一)

作者:王照文  来源:   时间:2013-06-24  浏览:1

第一章 与华东交大结缘

  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当时上海交大有二位代表出席会议,一位是上海交大原革委会副主任(相当副校长),姓陈,50来岁,此人早已仙逝,另一位是中年讲师,当时30多岁,此人如果健在的话,也有80岁开外了,有些文件中没有的话,是从他们口中传出来的。他们回校以后,向全校师生员工传达会议精神,当谈到九系要并入上海铁道学院,迁往江西,改名华东交通大学时,九系一下子沸腾了,就像开了锅似的。上班谈迁校,开会谈迁校,除了睡觉之外,同志间一见面的话题就是迁校。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要离开大上海了,有的说要当江西老表了……情绪非常激动。第二天,分教研室讨论,全系百十号人大家都表个态。绝大多数教职工都说,既然组织决定了,我们只好服从,不过户口不迁,家留在上海,名曰“单身江西闹革命”。我家属当时是农村户口,夫妻两地分居,按照当时的国家政策,农业户口的家属迁进上海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我在会上就表态,如果到江西筹建华东交大,能解决我的家属户口和工作问题,我第一个报名去江西打前站。想不到这一表态,竟与华东交大结下了不解之缘,来华东交大一干就是30多年,直到退休。把我的后半生交给了华东交大。

第二章 “宁做牛尾,毋做鸡头”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关上海交大九系(即机车车辆系)与上海铁道学院合并之事,不是谈了一天二天了。早在1958年,上海铁路中专戴帽升格为上海铁道学院,感到力量单薄,极希望有外部力量加入,而上海交大呢,自学校领导体制变更以后,全校9个系只有第9系是"一般"专业,也叫民用“专业”,学校管理很不方便,也极希望将九系调整到其他相近专业设置的学校去,这自然就看中了上海铁道学院。有一天,九系召开全系教职工大会,专门讨论与上海铁院合并的事。因为是协商,征求意见,大家也没有什么顾虑,畅所欲言,发言也很热烈,但讨论结果,只有一句话:大家都不愿意合并。按照普通常识,一个百年老校的大系,师资力量非常雄厚,并到刚刚从中专戴帽升格的学院去,其系主任、总支书记到新校去当一把手是不成问题的,下面的教研室主任也会随之升迁,这是明摆着的。可大家还是异口同声不愿合并过去。最后系主任许应期教授在作会议总结的时候,用浓重的常州口音说了二句话:"宁做牛尾,毋做鸡头"。

  直到1971年,上级决定上海铁道学院外迁,感到师资力量不够,这时上海交大则顺水推舟,把九系并过去,再加上后来的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也并入,这样上海铁院的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就很可观了,所以才有了文件上那句话:“上海交大的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铁道车辆专业,同济大学的铁道工程专业,并入上海铁道学院,迁往江西,改名华东交通大学”。不然的话,单凭上海铁院原有的专业设置,师资力量是不会升“华东交通大学”的。

第三章 华东交大怎么会建到江西

  听参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代表说,关于华东交大建在何省,会上是有争论的,争论的焦点不是抢,而是推。因为当时大学招生是不收费的,全靠上级拨款,而“文化大命革”中,国家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哪里还有钱办大学?出席会议的各省代表都不表态,会议陷入疆局。这时有一个人平地一声雷,大声说,你们不要我要!我们江西文化落后,再困难也要办教育。于是197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71)国发6号文件中,才有了“经与各有关方面协商决定将上海铁道学院迁往江西,改名华东交通大学”的字样。这位高瞻远瞩,目光远大的发言者,就是时任江西省省委副书记,分管文教卫生工作的黄知真同志。当我们今天庆祝华东交大建校的40周年之际,一定记住这位决定华东交大命运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黄知真同志。

第四章 以华东交通大学的名义招生最早在哪一年?

  自1971年中央决定上海交大九系并入上海铁道学院,迁往江西,改名“华东交通大学”以后,整个1972年没有一点动静,直到1973年3月中旬,上海交大九系的工宣队领导对我说:“上海铁院决定,今年以华东交通大学的名义招生,要我们派人过去参与招生工作。你先搬过去,大队人马暑假搬。”于是我作为先遣队,搬到了上海铁道学院,第二天就参加招生学习班,每人发招生简章等招生资料,招生简章上正式铅印:“华东交通大学1973年招生简章”,属全国统一招生。

  5月3日,华东交通大学赴山东省招生组到达济南,并到山东省招生办报到,同天到达的还有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招生人员,组成“上海招生大组”,分区包干,统一招收报考上海各高校的考生。我和同济大学一位“工宣队员”分在一个小组,负责山东济宁、荷泽两个地区的招生任务,别的地区另派人前往。

   1973年全国统一招生,招的是第一届工农兵学员,那时规定“自愿报名、组织推荐、统一考试、学校录取”。一个招生名额可推荐3个考生,招生人员必须作家庭访问,与考生见面、谈话、考查,所以工作量很大。有的考生家在偏僻的农村,不通公共汽车,走路也得去,很辛苦。考试分数只作参考,不作录取的唯一依据。那年高考出现了交白卷的“张铁生事件”,全国出名,影响很坏。碰巧,我们也遇到一个交白卷的,取不取?我们反映到大组,大组长途电话打到上海该校,该校回答说:“这些学生毕业后要当医生,医生连药名都不会写,或者写错了,那是人命关天的事,不宜录取。”这说明对“张铁生事件”是有不同看法的。

  经过近两个月的奔波完成招生任务。华东交通大学录取的新生到上海铁道学院报到。这样一来,全国的考生都认为“华东交通大学”在上海,以至于若干年后,南昌的华东交大全国招生,还有好多人认为华东交大在上海,这不是空穴来风。

第五章  参与华东交大建校“工艺设计”

  1973年华东交大招生任务完成以后,我回老家探亲一段时间,回到上海铁院,已经是9月初了。这时上海交大九系已经迁到上海铁院,改名机械系,实验室搬迁比较麻烦,还在迁移之中。我回机械系报到,系主任夏教授说:华东交大建校工艺设计的任务布置下来了,我们系的工艺设计“非你莫属”(其实,家住上海的同志不愿与华东交大建校任务沾边)。另外,听说华东交大筹备组刚成立,主任姓徐,你不妨去拜访一下。我到了华东交大筹备组,说明来意,徐恒茂主任说:听说你要来,早有所闻,欢迎!你来的正好,现急需搞工艺设计的人员,建厂局设计队已陆续进校,急等工艺设计资料,你就负责华东交大建校工艺设计的任务,筹备组和机械系二面跑。

  所谓“工艺设计”,就是把华东交大建校所有建筑物的技术要求提出来,如水、电、气、油路的大小、走向、位置,都一一标出来。那个房间装什么设备?体积大小,装机容量,有些什么特殊要求?这些资料建厂局设计队是不知道的,都要由我们提供。

  举例而言。机械系车辆实验室有一个试验装置,叫“车辆振动试验台”,它是人为的给它一个振幅,使它振起来,然后再想办法把振动减下来。这样的机器,自然会发生声响,据说在最大振幅的时候,其噪声达90分贝以上,。我们把资料提供给设计队,他们一看就说,此实验装置不能放在机械大楼里,如果放在大楼里,机器一开,教室怎么上课?办公室怎么办公?所以改变了原设计,在机械楼的后面80米处,单独盖一个车辆实验室。此室在建校之初,曾  作为交大子弟学校的校舍,后改为校印刷厂,再后来因上海铁院不迁江西,拆掉了。

  在机械主楼的一楼西头北面一个房间,原设计是摆放程控铣床的房间,此机床体积大,通过走廊搬不进来,我设计在后墙留一个大门,单独为搬进机器而用,建厂局设计队采纳了我的意见,单独建了一个利用率最低的大门(因为平时是不开的)。最近我晨练,无意中走到该大门前,一看此门似曾相识,一想,这不是我设计的大门吗!40年了,感慨万千。

  华东交大建校工艺设计,工作量大,各系都有人参加,大小图纸百张以上,搞了半年多。我具体负责机械系和实习工厂金工车间。

责任编辑:白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