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桂花飘香,在第三十三届校运会开幕式上,轨道学院仪仗队用坚定的步伐、嘹亮的口号、恢弘的气势,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为轨道学院在校运会上打响第一枪,整齐划一的黄色队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在这份殊荣背后,却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辛苦和付出。
竭尽全力,第一桂冠无他方
“递给我的接力棒,我要带着大家跑完,就一个目标,仪仗队六连冠!”这是仪仗队队长饶家宁经常拿来激励自己的一句话。“从我第一天带领大家训练的时候起,就从来没想过‘第二’这个结果,我的字典里不存在这个词。”这样不可撼动的信心背后,是饶家宁提前两个月废寝忘食的组织策划。为了给新队员消除军训期间的后顾之忧,能够专心训练,饶家宁牺牲了暑假休息时间,组织联系学院老师和学生会,妥善处理好各项后勤事宜;同时又与其他负责人联系,讨论仪仗队具体方案,完善细节。
18天训练,为了仪仗队的工作,饶家宁把自己的学习生活时间压缩的所剩无几,训练时全程跟进,盯进度,看效果,改问题。除了每天跟进训练,他还会在陪练的同时关注队员的心情,和队员单独谈心。“仪仗队训练很苦很累,有时候连饭也来不及吃,作为一个大三的学生,我一直尽我最大的努力帮他们解决各种问题,我们是一个团队,更是一家人。”训练、彩排过程中,他一直给大家加油打气,为了让仪仗队在赛场上就跟平时训练一样,他还策划安排素拓活动,锻炼队员们的心理素质。
“把平时当上场,把上场当平时”,这些点点滴滴的努力和付出,铸就了饶家宁在训练台上刚毅自信的身影,也为他率领我院仪仗队展现我院学子的风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百炼成钢,为集体荣誉而战
“你们所付出的努力都是为了我们学院的荣誉,你们所有人都是我们学院的骄傲。”陈桂连在仪仗队组建之初就这样鼓励队员们。作为轨道学院国防生党支部组织委员的他主动向学院请缨,承担起仪仗队训练的指导工作。凡事亲力亲为,即便是休息时间,陈桂连也会召集教官们讨论如何能把队伍带得更好,走得更有气势。哪怕是中秋假日,他也按时出现在田径场上陪同队员们训练。
在指导训练方面,陈桂连认为队列是一个养成过程,应该注重效果。“练一次就要有一次的效果,争取走起来要有挺拔有神的气势,注重团队协作、标齐意识很重要。”在训练时,他对大家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训练过程中的一个下蹲起立动作整齐度问题困扰了他们好几天。“那几天,我和队长花了很多时间,试了很多种办法,一种不行再换一种,如此循环,直到满意为止。”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才有了赛场上我院仪仗队让人耳目一新的气势。
今年轨道仪仗队在选拔队员方面推陈出新,决定按照阅兵标准,全部采用身高一米八左右的男生。陈桂连认为此举让仪仗队显得更有气势,同时,他也指出,身高不是衡量的唯一标准,我们更希望队员们有能吃苦、愿为学院争光的品质!

困难磨砺,铸成荣耀徽章
仪仗队夺冠是群体量汇集而成,尽管如此,有个人却不得不提,那就是口令员杨耀鑫。在仪仗队遴选口令员时,杨耀鑫第一个举手自荐,“当时举手是因为想给自己一个磨练的机会,同时身为仪仗队的一份子,想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口令员之于仪仗队,就相当于身体的大脑,他指挥着整个团队的节奏和动作,为了把握住良好的节奏,口令员注定要为此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身为口令员,杨耀鑫自感责任重大,所以在每一次训练中他都必须全神贯注,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在每次训练后,杨耀鑫都要因喉咙痛而含“喉宝”,当问他是否感觉太辛苦的时候,他的回答很坚定:“苦,但很值得。尽管嗓子很痛,仍然可以克服!”
当9月28日上午校运会开幕式轨道仪仗队第一个走过主席台时,杨耀鑫把所有训练吃的苦都化为力量,嘹亮而富有节奏的口令声展现了轨道学子的精神风貌。“我希望能为轨道学院七连冠的梦想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同时我也因身为轨道人而自豪!”
“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精神文明奖第一名殊荣的背后,是负责人一起精心的准备和严格的督促,是每一位队员艰苦的训练和无悔的付出,让我们向做出巨大贡献的轨道仪仗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