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80岁高龄的老人,一块洒满热血的红土,一份讲述红军历史的工作。近日,我校世纪英才11期大一班成员前往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大河镇吴祥村,瞻仰红十五军旧址,听军史馆解说员、解放战争的亲历者吴四妹,讲述一个个红色故事。
吴四妹对来之不易的和平有深刻感触,“当初到处都在打仗,每家每户都没有安生日子过,后来邓小平率领大军解放了这里,我们才逐渐过上了好日子。”

黄梅县位于大别山西南麓,1947年6月,吴四妹曾经在吴祥村,亲眼见过邓小平与其率领的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虽然过去70多年,对于这支纪律严明、头戴土灰色军帽、比农民还像农民的军队,他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那时候我还小,但是我却清楚地记得在村里穿着土灰色的衣服,在屋檐和村道旁休息的解放军战士。他们只是拿钱买了一些干粮,和村里人交流时一口一个大哥大姐,完全没有架子。”吴四妹回忆道。
作为鄂赣皖边区的一部分,吴祥村和红军有很深的渊源,数以千计的革命烈士就长眠在离吴祥村不远的牛头山上。在抗日战争时期,当地有志青年们更是为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吴四妹的几位亲戚便是生长于斯,也长眠于斯。

“当年红十五军军长蔡申熙就是在这里带领红军将士,指挥部队作战,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赫赫战功。”吴爷爷一边向同学们讲述红色故事,一边介绍军史馆内整整齐齐陈列的红十五军用过的工具。“虽然时间使农具染上了锈迹,但是红军踏实肯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精神永不褪色。”
80岁高龄的吴四妹“不服老”,依然坚守在红军文化解说员的岗位。“烈士们辛辛苦苦为我们打下江山,咱们做人一定不能忘本啊!我要将这里发生的事告诉更多年轻人,自己受点累不算什么,这份工作我会‘活到老做到老’。”
“余在琼已直认不讳,日内恐即将判决……”在苍翠的群山掩映之下,高高矗立在牛头山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威严肃穆。世纪英才11期大一班全体学员头戴军帽,齐声朗读李硕勋烈士写给其妻子的遗书《死后勿为我过悲》。短短的102个字,却道尽烈士面对生死的淡然与对革命信仰的至死不渝,在场学员无不动容。

“看到革命先烈遗址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便浮现出当时战斗的画面。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舍小家,为大家’,我们会一直铭记并感激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学员闫露月感慨道。(摄影/牟文卿、方康锦、万诗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