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袁海霞做客人文学院,与人文学院师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留学生课堂”。
课堂对留学生如何进行语法教学做了示范。学生在袁老师的引导下看图说话,用固定的语法形式填词造句,一字一顿的齐声朗读时不时响起。同袁老师互动交流的叙利亚留学生诺名和诺比,说出的汉语腔调很特别,造出的词汇和语句让课堂上多了不少“国际化”。


袁老师总结自己的上课环节:导入、讲解、操练、总结、作业。她说,对于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不需要把专业知识讲得很明白,只需要让留学生模仿,反复操练,会用就好。少讲、精讲、学生多练,一个好的对外汉语老师需要设置好的情景、操练和游戏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人文学院副院长薛瑞表示,近期学院大力推进课程改革,通过“一师一课”,即每位老师一周都要听一次课;“一生一本”,即每位学生一周读一本书;“无手机课堂”,即课堂拒绝手机。三管齐下,将课程改革切实推进落实。此次邀请袁海霞老师做客学院,将给学院教师的教学带来示范和启迪。
同学们在课堂结束后踊跃地提出如何把抽象的概念学好、当汉语志愿者的途径和能力等问题。“这堂课特别有趣,让我更坚定了要朝对外汉语方向发展的决心。”听课的吴同学兴奋地说道。
讲师介绍:袁海霞,副教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2010年获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学位,曾在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讲学。在《语言研究》、《长江学术》、《湖北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文章数篇,出版了两部学术专著。近期,主要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和方言学。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曾在课堂上现场观摩袁海霞老师教学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