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人最自信的一个时代,也是中国人最值得为之骄傲的一个时代。”3月23日晚,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王永平先生做客第489期孔目湖讲坛,为听众带来一场题为《开放与包容:唐文化的时代精神》的精彩讲座。
氛围开明宽松
唐朝统治者在意识形态领域较为开放,对于宗教、文学创作十分开明宽松。宗教方面,形成了儒、佛、道三教并存,景教、伊斯兰教等多教共存的格局。文献记载,皇帝生日之时常举行三教辩论,探讨哪一教派适合作为统治思想。而皇帝对于三教的态度则为:“始三家若矛盾然,卒而同归于善”,即各个教派虽不同,但目的都是引人向善。
“唐朝在文化创作方面禁忌较少,言论著述有较多自由,且鼓励创作多方面发展。”王永平说。唐代士人可讽刺先贤也可抨击朝政,李白、杜甫、王维等诗人都曾在诗作中否定儒家思想;白居易和骆宾王更是在自己的作品中贬损唐明皇、谩骂武则天,但是和其他时代对于文学创作的限制不同,这些诗人并未因这些言论而下狱或被流放,相反,他们的才学受到赏识、诗篇被广为吟诵。白居易死后唐明皇为其写下悼诗《吊白居易》;骆宾王死后武则天派人整理其诗作为《骆宾王诗集》,甚至连同谩骂自己的檄文也一并收纳,流传至今。

社会兼容并蓄
“唐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唐大规模地接受了外域文化并采撷精华,滋养和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化。外域的各种文化浸透到唐的日常生活中,如语言、日用工具、服装、食物甚至宗教信仰等;各种外域音乐舞蹈传入唐朝,如琵琶曲、胡旋舞、胡腾舞等。唐文化融汇了当时各个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充实和发展了华夏文化,从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不分地域的多元性混合文化。
唐人对外来文化各取其长,对各种人才也十分包容,在朝为官者大半是外域人。王永平说:“唐人大有‘胡气’,豪放善武。”唐朝士人有着狂狷的气质,男子以打仗从军为理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此外,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妇女婚姻相对自由,离婚、改嫁、再嫁的情况比比皆是。女子性格豪放爽朗,大都善骑马,好打马球,历史上有平阳公主招女兵成娘子军,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

审美健康独特
唐人具有健康浓烈的审美情趣。妇女,以胖为美;艺术品,崇尚色彩斑斓,金碧辉煌,如唐三彩、绘画、雕塑等。此外,唐人还具有热烈多彩的生活情调,他们爱赏花,尤其喜爱牡丹,“花开时节动京城”。他们注重节日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如寒食、清明踏青、端午竞渡、重阳登高等。
同对艺术品的追求一样,唐朝长安城的建筑恢宏大气、雍容华贵、错落有致;街道十分开阔,其中宫城与皇城之间的横街可达两百多米宽,通向城门的三纵三横街道宽也都在百米以上。不仅如此,唐代十八座帝陵东西绵延达二百余里,其中以昭陵、乾陵最为宏大。雄伟的帝陵卧于群山之中,处处都体现出大唐的恢弘气魄。
讲座最后,王永平引用苏轼《提跋书吴道子画后》:“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云,画至于吴道子”评价唐朝。(摄/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