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灾难发生时,家园的重建和身体的恢复可以很快做到,但心理的重建却需要更长的时间。舒曼热心于公益事业,既是师生眼中的“护心人”,也是危难之中的“点灯人”。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地震,应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邀请,舒曼抛下妻子与半岁大的儿子前往重灾区北川开展心理援助工作,为灾区人民的“心灵家园”重建贡献力量。
在灾区,早上6点就有大量灾民出来活动,甚至情绪失控。舒曼每天的工作紧张而忙碌、琐碎而细腻,帮助群众进行负面情绪宣泄,开展健康的娱乐活动,为学生讲授团体辅导课程,深入群众进行访谈,建立咨询档案,并建议灾区同质化安置,发放物资时考虑平等性,等等。



帐篷林立的小镇深夜12点才归于宁静。当大家都酣然入睡、万物归于沉寂时,舒曼仍在挑灯夜战。他要及时向中科院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汇总当日站报,制定明日计划,分类整理志愿者采集的图片资料,及时更新心理援助博客资料……
“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尽我所能做我最擅长的事,抚平某些人的心灵创伤,改变某些人的命运。”在舒曼看来,帮助灾民早日走出心理阴霾,这是自己能做且该做的事情。“这既是为灾民在做,也是为我们自己在做。如果我们对他们伸出双手,温暖他们,那么当他们走过低谷后,将会以更大的温暖来回馈这个社会。”
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从抗疫斗争到防汛大考,哪里有灾难,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舒曼和心理志愿服务团队的身影。疫情期间,舒曼迅速开展“联心抗疫心理援助行动”,开通24小时免费“抗击疫情”网络心理辅导热线,并以副组长身份参与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抗击疫情‘安心’计划”,近14万字的援助日记,记录着他全身心的付出与爱。
一位武汉疫区的求助者向他哭诉:“过年前好端端的一个家,因为疫情的原因,全家都陷入绝望的深渊……已看不到一丝希望。”舒曼明白,作为一名疫情心理援助志愿者,除了倾听和陪伴,更重要的是要帮他消除内心深处的恐慌,接纳现实,唤起他内心强大的力量。他就这样充当一个倾听者,与来访者一起分享快乐、分担悲伤,用那条求助热线燃起生命的火花,陪伴他们一起走过那段“特殊”的春天。
发起开展心理健康援助志愿服务活动的倡议,起草《江西省抗击新型肺炎疫情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联心抗疫,阳光行动”方案》,开展“心理援助志愿者助人自助的理念与技巧”直播,制定《关于开展“联心抗疫”心理健康科普宣传的具体方案及实施细则》,进行“后疫情时代心理健康状态大调查”,撰写智库调研报告《消除社会恐慌,是复工复产的当务之急》供相关领导决策参考……灾难面前,舒曼总是冲在前、干在先,为他所钟爱的事业倾注满腔热血。
一个来访者的背后是一个家庭,帮助一个来访者就是帮助一个家庭。这是舒曼乐此不疲的动力源泉,也是他护心“点灯”的执着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