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我校防汛救灾青年突击队在一线齐心协力共担当,防汛抗洪,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个支部就是一座战斗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鲜红旗帜”,讲述着“花椒人”的抗洪故事。
彭洪毅: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彭洪毅,软件学院团委副书记。
“我报名”这三字贯穿在7月28日至8月4日在上饶鄱阳抗洪中的点点滴滴。
从29日第一天来到堤上的一知半解,到巡视迎水面、被水面、堤角、泡泉的收获满满,深刻体会到抗洪一线人员的艰辛:不分白天黑夜,不论刮风下雨,始终坚守初心,无论巡视过多少遍的地方,依旧以最初的标准巡查,始终坚守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特别庆幸,自己能在这个时候主动报名来到这里,感受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同时,也不悔当年退伍的誓言: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聂磊:我们都是大堤“守护者”

聂磊,运输学院团委副书记。
自28号队伍集结奔赴鄱阳防汛一线,至今已奋战近一周时间,在此次防汛工作中和当地的群众同甘共苦,从他们身上看到的是朴实无华、守初心担使命的宝贵精神,从巡堤工作中看到他们细心谨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这次经历让我对奉献、友爱、互助这些词汇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突击队所有队员在一起共同生活、共同战斗,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堤“守护者”。
通过这次防汛救灾,我意识到面对自然灾害,中国人从不畏惧,因为我们有战胜它的信心和万众一心、团结一致的决心。
雷方俊:虽去戎装,初心不忘,使命担当扛在肩

雷方俊,运输学院党政办副主任。
到达鄱阳县三庙前乡后,看着与大堤齐平的水面,深感汛情的严峻,我们甚至没休息,就开始了奋战。主要工作是巡堤,巡查泡泉水流的大小是否有变动,水质是否浑浊,以及所巡范围是否有新增的泡泉及其他险情。这份工作需要细致,每一寸堤坝都是重点,都不能被放过。
巡查多遍后我们会疲惫,但当休整时,看到当地的老百姓仍在工作,疲惫就消减了。他们比我们要辛苦得多,有些老乡甚至从7月4日就开始坚守大堤。共产党人应当时刻将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镌刻心头,努力践行,不负党与人民给予的期望。
刘志伟:防汛就应该到一线去

刘志伟,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兼人工智能系主任,青年突击队第二大队第七中队。
第一次到一线抗洪,与想象不一样,没有冒雨扛沙袋,也没有睡在圩堤上。但经历5个班次的巡堤之后,被村民将最好的躺椅、最凉快的房间让给我们休息深深感动,被聂晖、王少会、祝四强、罗铮等队友之间的互相关心深深感动,被乡长李良校友连续10余天“泡”在圩堤上深深感动。我们完成的不仅是巡堤,更是思想上的一次升华。为青年突击队点个赞!
罗东:责任与快乐来自平凡的工作

罗东,校保卫处科员,第二大队第五中队。
从防疫和在南昌的防汛一线转战至鄱阳一线,我看到了灾情来临时全国上下的众志成城,听到了前辈父老的耐心教导,尝到了突发险情时的艰苦卓绝,悟到了军民同心的坚守精神。
防汛期间,我们亲如家人、胜似兄弟,同顶烈阳、流血流汗,同食同宿、尽显情义。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以党员身份为责任,尽心尽职做好本职工作。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一课,也是我终身受用的经验。
席岳峰:尽微薄之力,发扬冲锋在前的精神品质

席岳峰,体健学院教师。
今年夏天,得知学校正在组织青年教师前往一线抗洪防汛,我果断报名加入。
在七天的抗洪防汛期间,和当地群众百姓一同在坝上巡查汛情,感触颇深。在我们来之前,他们就已经在这里巡查了半个月,还有冲在最前面的解放军战士,在危难之中解救生命。虽然我们做的和他们比微乎其微,但能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我觉得很骄傲、很自豪,将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品质!
朱万源:勇于担当,努力成为“中国的脊梁”

朱万源,2017级学生。
这些天的巡堤护堤过程中,我们青年突击队员始终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站好每一班岗,仔仔细细检查堤上有无险情。白天头顶着太阳炙烤,夜晚不断有蚊虫叮咬,但我们始终昼夜奋战在饶河联圩巡堤查险,没有退缩喊累。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作为青年突击队,就要勇于担当,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做“中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