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红楼梦》,一连串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便会浮现出来,“混世魔王”贾宝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完的红楼事。5月30日晚7点半,图书馆202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著名红学专家周思源应邀做客第126期孔目湖讲坛,为师生带来了题为“说不尽的红楼梦”的精彩讲座。他以渊博的专业知识和精辟的论断,为同学们开启了红楼之门。整场讲座气氛热烈,掌声笑声不断。
周教授首先提到《红楼梦》在国内外文坛的地位。毛泽东说过,我国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有利条件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和半部《红楼梦》。这足以表明《红楼梦》代表了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周教授说到,曹雪芹是世界上杰出的作家之一,一部《红楼梦》就作品水平而言,世界上没有哪一部作品可以超过它。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精神文明的象征,是一部高浓度的艺术巨著,经得起反复品味和精读。之所以称它为高浓度的巨著,周教授解释说,红楼梦给我们带来的是阅读和审美的享受,它用很少的文字体现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每次阅读都会使我们有新的感受。周教授以贾雨村的出场为例,“不免贪酷”四个字揭露了封建官场贪污和暴虐的习气。
一部作品的成功主要看其塑造的人物形象。《红楼梦》塑造的成功的艺术形象有80个左右,评论家专门为其写过文章的就有40余人,论文题目出现贾宝玉、林黛玉的就各有三百多篇,这也堪称世界第一。《红楼梦》的另一重要特点是,经得起解剖式研究。我们可以就其中的饮食、建筑、服装甚至只截取其中的某个人物、某段情节便能进行深入地探讨,这是其他作品所不能及的。
周教授紧接着为同学们解析阅读《红楼梦》的入门钥匙。曹雪芹综合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创作方法写成了《红楼梦》,引原文中的话为“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独特的创作手法也给读者设置了很多阅读陷阱。周教授说到,就贾宝玉的名字我们可理解为宝玉看似玉,其实是真石;“怡红公子”的称号暗含了他对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的失望。就一些读者提出的薛宝钗想与林黛玉争做宝二奶奶的说法,周教授认为这是不正确的。首先,薛宝钗当时可以争夺,但她并没有争夺的意图,因为她恪守着封建道德,另外,小说中“蘅芜苑”内小石峰分布也暗含了薛宝钗性格中铁石心肠的一面。一块“无生命的石头”怎能与贾宝玉这块有“生命的石头”走到一起?周教授再举李纨为例,大观园未建立时,作者说她为“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但大观园建成后,李纨作为弟弟妹妹们的教导者,受他们的感染,她也恢复了一个少妇应有的情感和心理。《红楼梦》为我们设的阅读陷阱,没有人可以跳过。
周教授说,既然《红楼梦》已有陷阱,我们就不要再挖,让别人再陷下去。周教授提到,最近的红学热点:秦可卿生死之迷。他强调说,学术研究有别于娱乐文化,应遵守学术规范,明确文本可靠性并尊重文本。其次要遵守逻辑规律,避免偷换概念,如胡适先生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激励每一个做学问的人都应该严肃认真。
讲座结束后,周教授认真详细地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

摄影记者:林重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