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交大要闻

交大要闻

品味生死哲学―― 学会生死

作者: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时间:2006-09-20  浏览:1

  何为生死?自古以来,人类对生与死有着不懈的探索。9月19日,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所长郑晓江教授做客第130期孔目湖讲坛,郑教授以2005年5月赴台湾做学术访问为背景,为全场听众讲述如何运用生死哲学的知识,去探讨“生命教育的问题”。讲座气氛热烈,同学们都犹如步入到哲学的殿堂中。

  郑教授首先提到什么是生命教育,即围绕有关生命问题、生活问题、人生问题进行的知识传授过程,目的是让青少年理解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社会和他人的生命,并获得生命发展的正确方向。
  鉴于目前我国青少年自杀问题的严重,孩子们在生命、生活与人生方面皆存在着种种严重的问题,郑教授认为自杀决非仅仅关乎个人生命存亡的问题,更是一个道德、人伦和社会的问题。。“生命与生活的紧张”这一人生的基本问题决定了人们其他的生死问题。从“生命”这个层面来看,导致人们自杀的深层原因是:生命神圣性的解魅。从“生活”的层面来看自杀原因:生活感觉高于或重于生命的存在是人们走向自杀之路的深层原因。
  郑教授提到,在生命教育中,要让青少年懂得如何处理“生命与生活的紧张”。 学校和家长的教育都要让每个孩子学会努力与别人相互沟通,个人生存奋斗的同时也要感觉到亲人和他人、社会的作用,从而使自我在生命层面上与所有的人和社会相关联,建构一种生命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为进一步阐述人们对生死的态度,郑教授介绍了台湾中正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北护理学院、台湾清华大学等各大学、学术机构关于生死哲学方面的情况。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积淀成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因此,中国人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与民族的独特的生死态度。人们对死由“认”到“命”的过程,道家学者称之为“安之若命”,儒家学者称之为“乐天知命”。终极关怀与普遍性宗教信仰缺失的中国人,面对生死之关,大多数人也只能或只有依赖“命定”的思想观念,在这方面,中国传统的儒道生死哲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应用价值。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运作充分地突显人的个我性,与传统社会相反,人们走向专注生活而不思生命的问题,从而形成一系列新的现代人生困惑及社会问题。郑教授总结到,我们必须在充分吸取传统人生哲学资源的基础上,发展出把人生问题与死亡问题联系起来考虑的生死哲学,使现代人既重视生活问题亦关心生命问题,以获得更好的生与死的品质。 既防止只重人的生命存在而可能走向的人生狭隘性,又避免只重人的生活而导致的人生空虚性,使现代人获得真正幸福与快乐的人生。

                                                                                           摄影记者:林重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