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这是复旦大学百岁教授蔡尚思老人的一首诗。诗中提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两位圣人:孔子和朱子。朱熹,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孔子之后最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之一,我们很多人对他知之甚少。 9月29日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朱杰人教授作客孔目湖讲坛,给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朱子的命运和朱子学的开展》的讲座。
讲座伊始,朱教授用几幅画像帮助同学们认识朱子。 朱教授介绍了朱子的生平。朱子从小就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禀赋。朱子的成长过程有很多传说,他的成长也与很多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朱教授一一做了讲解。他用两句话概括了朱子的一生:生前,生于忧患而历经坎坷,死于冤屈而备受哀荣;身后:推崇备至而登峰造极,毁誉纷争而凛凛犹生。
朱子在他的一生中做了很多事,比如建社仓,正经界,修荒政,打击腐败,建学校等等一系列事情。他的一生中主要做了两件事:著述和讲学。他的著述,总字数超过了两千万字,经、史、子、集部都有朱子自著的书。朱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奋的作家,也是历史最博学的学者,经史子集无不精通,释、道无不通晓。尤其难得的是,他还有很多自然科学的发现和论述。
朱教授详细地讲述了朱子学的发展。朱子继承了“道统”。朱教授认为,我们不能狭隘地看“道统”,朱子所谓的道统,实际上就是自伏羲、神农、黄帝、孔子、孟子以来形成的中国文化传统。 唐、宋以后,儒学的传统受到外来文化的严峻挑战,有中断的危险,所以朱子特别强调“道统”问题。今天我们再来看“道统”问题发现,“道统”的直接对立面是异质文化,是异质文化的入侵和对中国本土文化的阻断,所以,捍卫“道统”,就是捍卫本土文化,就是捍卫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朱子所作的最大贡献是构筑了“新儒学”的理论体系。“道统”的式微,除了因为异质文化的入侵和阻断外,还有它自身的原因。 朱教授解释说,唐以后儒学面临着诸如经典的繁琐化、复杂化等弊病,传统的儒家理论由于不能与时俱进,已经脱离社会实际,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朱子承担起改造儒学的重任。朱子通过构建自觉的哲学、社会、历史等体系,建立完整、系统的儒学礼仪等方式来改造儒学。朱教授还就人们对传统的态度、对异质文化的态度、朱子学的思维方式等做了讲解。
朱子一生七十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他的著作是有形的,他的精神是无形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如何面对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冲击?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整个讲座中,朱教授旁征博引,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和详实的历史资料向同学们做了生动的论述,使大家对朱子有了全新的认识。
讲座结束后,朱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
(摄影:林重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