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艺术呈现出多元并存、百家争鸣的局面,体制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足鼎立,而大众文化以其特有的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艺术引领着中国现代艺术的潮流。在中国当代艺术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是什么推动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变革?在中国传统艺术与当代大众艺术之间我们又该如何权衡取舍?
11月8日晚7点30分,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宗贤教授做客第138期“孔目湖讲坛”,给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视觉百年,中国现代美术巡礼”的精彩讲座。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黄教授以他对艺术、人生的深刻理解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及其社会背景,让我校师生得到了一次视觉上的强烈震撼和心灵上的洗礼。
讲座伊始,黄教授由俄罗斯彼得堡人对传统艺术的尊重与推崇引入正题,他认为艺术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时代变化和社会变革的风云。在二战时期,俄罗斯遭到德国纳粹政权的侵占,在濒临灭绝之时,是艺术和文化给了他们精神力量,让他们获得了重生。
二十世纪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世纪,百年来的视觉图象转换,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风云。五四至抗战前期的艺术,可以用“革故鼎新”四个字加以概括,表现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以梁启超和陈独秀为其代表人物,提出了“美术革命”的口号,引发了新美术运动。
抗战爆发,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艺术的流派之争被冻结了,现实呼吁艺术必须成为抗日救亡、鼓舞民众、团结民众、打击敌人的武器。而这一时期伟大的艺术家徐悲鸿的《受伤之狮》就深刻的表达了抗日救亡的雄心。
新中国诞生之后,新的政权带给中国人民新的希望和信念,中国历史带领着中国艺术步入一个新的纪元。这一历史阶段,人们有着统一的思想,统一的信念,但是信仰过分单纯同样可怕,个人崇拜与盲目自大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文革艺术将“政治性”艺术在形式与美学精神上彻底完善化了,整个中国社会满是纯净的宗教般的情调,人性严重缺失,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已经成为失去人性的政治符号。文革结束之后人性的重新建立,精神家园的建设成为新时期的艺术倾向,以《父亲》和《春风里的苏醒》为代表。
对于当今社会愈炒愈热的行为艺术,以及以“超级女生”为典型代表的大众文化,黄教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浅薄不应当成为前卫艺术与先锋艺术的代名词。大众艺术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不应当成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更加不应当成为现在大多数的艺术作品展的主角。
讲座最后,黄教授指出,最高的艺术是人生的艺术化,艺术人生的建立需要在平实中追求卓越,需要具备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以及旷达超然的胸怀。

摄影记者:林重先 詹前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