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可谓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他用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绝美的画卷,让人陶醉。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将徐志摩与沈从文、闻一多、卞之琳等归于“新月派”。那么何为“新月派”?“新月派”的诗人们具备怎样的创作风格?身为“新月派”代表人物的徐志摩和沈从文又有着怎样的人生和情感经历呢?
11月7日晚七点,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昌勇做客第137期“孔目湖讲坛”,给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浪漫的一代:新月派诗人群追踪”的精彩讲座。讲座中,黄教授介绍了“新月派”的由来、成员及其他们的命运,并重点介绍了徐志摩和沈从文的人生及情感经历。整场讲座高潮迭起、掌声不断,黄教授严肃中带着幽默,跟随着他精彩的讲演,在场观众一步步走进了当年的浪漫诗潮里。
在上世纪20年代,徐志摩主办了一个“新月社俱乐部”,他非常崇拜泰戈尔,泰戈尔有一部名为《新月集》的诗集,“新月”二字由此而来。新月派主要是北大、清华留学欧美的学生为主体的涵有政治、文艺、思想、学术的一个综合性文化流派。胡适是其灵魂人物。《新月诗选》收集了新月诗派18家80首诗歌,黄教授简单的介绍了其中的13位“新月诗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及其命运。
胡适在评价徐志摩时说: “为人整个的只是一团同情心,只是一团爱”,“他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这是对徐志摩的一生及其信仰的全面而客观的评价。黄教授认为徐志摩的诗可以用“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加以概括,他的诗歌运用的都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语言,但却塑造出了唯美的诗化意境,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把这种创作风格推向了极至。
在徐志摩的情感与婚姻生活之中有三个女人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一个是他的结发妻子张幼仪,一个是他在留学英国时结识的红粉知己林徽因,另一个就是他后来的妻子陆小曼。与张幼仪结婚完全是出于传统意义上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之上的,留英回国后他们之间的婚姻关系便彻底破灭了。而关于林徽因为什么选择梁思成而不是徐志摩,人们有着不同的推测。黄教授认为,林徽因对待婚姻更为理性,而徐志摩却是一个完全的理想主义者。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则间接的导致了徐志摩的英年早逝。
徐志摩去世之后,人们发现他的随身物品中有一个小箱子,里面有他在英国留学时写的几本英文日记,其中记载了他与林徽因交往中的一些事情,还有陆小曼写的两本日记。在徐志摩死后这些日记的内容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焦点,现在有一些已经回到了徐志摩和林徽因后人的手中,有一部分已经公之于众,但是绝大部分现在还不知遗落何方。1932年春,徐志摩被安葬在硖石东山万石窝。
很多人知道沈从文是一个小说家,但是却不知道他还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诗人,只是因为他的小说过于优秀,所以才导致了他的诗歌不为人们所熟知。沈从文是由于得到郁达夫的赏识而成为文学界的知名作家。他出生比较贫寒,受教育程度也不高,在“新月派”的成员构成当中属于一个特例,他的这种出生背景决定了他的写作风格和思维习惯以及性格特质,也最终决定了他的命运。
1949年9月沈从文发表了长诗《从贝多芬乐曲中所得》,以此为转折,而后近四十年里,他转向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工作。
讲座中,同学们就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向黄教授提问,黄教授给予了详尽的回答。

摄影记者:詹前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