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交大要闻

交大要闻

承袭古典文化 考论西游人物

作者: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时间:2006-11-28  浏览:1

  诗曰:“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侄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回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11月27日晚,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刘荫柏做客我校第142期“孔目湖讲坛”,为我校师生带来一场题为“西游人物考论”的精彩讲座。刘教授旁征博引,幽默诙谐,整场讲座气氛热烈,同学们掌声、笑声不断。

     
  漫漫西游路,重识四师徒。家喻户晓的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以唐僧师徒四人为人物中心,采用游历型结构,展开了上自天界,下至冥府的非现实故事。小说还包容了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中的各种神灵,以及众多的妖魔鬼怪。刘教授分别就历史现实中的师徒四人进行了考论,并融汇佛道两家学说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详细分析。
  历史上,玄奘原名陈辉,河南人,13岁出家,后遇高僧先后学习了小乘佛学和大乘佛学。在贞观三年时,他带着赏赐的富足的人、财、物,拿着通关印书,西行取经。刘教授笑言:“玄奘可谓是历史上最阔气的留学生了!”此外,玄奘在佛学史上、翻译史上有重要地位。从唐至东汉,翻译的梵文经典共计一千多卷,而玄奘在大雁塔期间就已译有一千三百多卷佛经。作为精通三乘的印度最高佛家学者和辩者,在他重归故土时,受到丞相亲自出城相迎之大礼。
  刘教授说,小说取自现实,唐僧也是以现实中的一位大师为原形的。但《西游记》既不是道教一派之言,也不是佛学的一家学说,佛学禅宗的观点在小说中占较大比重。刘教授说,不全是佛也不全是道,这就是小说。《西游记》中的高僧是心诚志坚、勇猛精进的。作者描写了唐僧作为普通人可亲、可近的一面,他虽不能降妖,对徒弟的辛劳却也十分感激。在取经过程中,唐僧的重要性关键在于他是取经队伍不可替代的精神领袖,具有坚定的意志。
孙悟空,《西游记》中的灵魂人物,也是所有中国古代小说中最成功,最为人所熟知,最受人喜爱的艺术形象之一。1923年,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提出孙悟空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那个神通广大的神猴哈奴曼的中国翻版。鲁迅提出反驳,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正类无支祁(传说禹治水时的淮河水怪,状如猿猴)。两派学说的领军人物都是学界泰斗,故难分高下,刘教授个人同意鲁迅的看法。
  中国古代早期的神猴,有三大特点:不安分守纪、好色和水缘。刘教授说:“在《西游记》中十三回前,心猿意马的弼马瘟都是造反派。” 正如读者熟悉的孙悟空,他能降妖伏魔,上天入地,也能变成苍蝇,钻进铁扇公主的肚皮里。这个乐观幽默,争强好胜,机智勇敢的孙悟空,比《取经诗话》中有个猴子变的白衣秀士生动得多。
在作品中,与孙悟空和唐僧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相得益彰的是猪八戒。《西游记杂剧》中有关于猪八戒的详细说明,六朝也有猪八戒的传说故事。刘教授提到,《山海经》中甚至有四十多位长得像猪的神,道教中亦有神叫做“天蓬”的。六朝猪精的好吃、好色和缺心眼的三大特点,是与小说中一致的。他身粗力壮,颇能干活,但又好吃懒做,爱打小报告,这些特点集中体现在他身上,使他成为颇受人们欢迎的戏剧性人物形象。刘教授说:“大乘佛教信奉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所以这个傻得可爱的猪八戒,最后能修成正果也是有法可依的。”
  小说中在塑造和描写沙悟净的用墨不多,而古代著作中记载的沙僧,原是深沙神,在陪同玄奘取经中起着重要作用。小说中的沙僧原为灵霄殿下侍銮舆的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破琉璃灯被贬下界,后蒙观音点化保唐僧西天取经。刘教授认为,诚实是沙僧的最大特点,他一路挑担牵马,忠心耿耿,这也就是吴承恩所塑造的一个概念化形象。
  在讲座的交流与互动环节中,刘教授解释了《西游记》中有关佛学的菩提萨�屎痛刃谋�心的概念,他还建议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适当的看一些佛学的经典。

                                                        摄影记者:林重先 詹前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