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以后临危受命,枪炮声中艰难复馆,奇迹25小时解救人质,花甲老人战火中再叙传奇”,这说的是我国第一位带“保镖”的外交官——孙必干大使。11月24日,孙大使作客第141期孔目湖讲坛,为听众讲述战火中的中东问题。讲座气氛热烈,穿过“战火”,同学们看到了我国外交官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崇高精神。

作为我国的中东问题特使,孙大使首先为同学们讲述中东问题的基本状况。“中东”,该名称来源于过去人们以欧洲为中心,按距离远近把东方各地分别称为“近东”、“中东”和“远东”。在地理术语上,“中东”包括西亚和北非的22个阿拉伯国家及伊朗、土耳其和以色列。政治角度的中东问题是指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分歧、争端以及战争,而实际指的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问题。孙大使说到:可用四句话来概括中东问题的的基本状况,这就是是中东地区的古代文明,中东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以及世界矛盾的集中地区。而它作为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处于沟通亚非欧三大洲的战略地位和具有的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使它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谈到中东问题的由来,孙大使说,围绕着巴勒斯坦问题而发生的中东战争,根源于历史上犹太民族的三次迁徙和迁徙中在世界各地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以及在近代殖民主义背景下兴起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而1947年联合国第181号以巴分治决议则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中东战争。孙大使认为,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实现复国,以上百万巴勒斯坦人的流离失所为代价是阿以争端的实质。
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在1948年到1973年间,又发生了三次中东战争。孙大使提到,三十多年的战争没能解决巴以问题,表明通过武力不能解决争端,和谈之路势在必行。而三十年的和谈也没能解决问题,为什么呢?孙大使认为,首先,阿以在长期斗争形成的分歧和争端,使双方互相对立和仇恨;其次,双方在水资源和领土的争夺隔阂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再次,美国一直以来支持以色列,靠其实施中东战略,使得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某种程度上拉大了差距。 阿以争端一百多年,现在的矛盾还很尖锐,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中东问题,孙大使认为,和谈还会继续下去,虽面临种种困难,但谈下去总会有办法的。孙大使谈到我国对巴以问题的态度说到,我国支持巴勒斯坦恢复民族国家,支持巴的正义事业斗争;主张在联合国已经有的基础上,以土地换和平为原则达成巴以之间和平的解决,最终实现以色列国跟巴勒斯坦国,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共处的目的;主张巴以双方都能从两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通过协商解决彼此争端。
孙大使还为全场听众讲述了他在伊拉克的复馆经历。使我们从中看到了一名中国外交官在困难和危险面前毫不退缩,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

摄影记者:林重先 詹前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