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几年,我国将进一步发展可持续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到2010年,铁路网总规模将达到 10万公里;公路里程达到300万公里。”12月21日晚,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交通技术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张江宇副主任做客我校第145期“孔目湖讲坛”。张主任以“中国交通运输的昨天、今天、明天”为题,回顾过去、分析现状、展望未来,阐述了我国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各领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作用。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入浅出的分析,博得了听众的热烈掌声。 
交通运输业作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与整体经济的走势关系密切。从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初,中国已初步形成了由铁路、水运、公路、民用航空和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组织的综合运输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建设,国家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现代交通发展道路,取得了显著成就。张主任分析说,我国交通运输正处于大发展时期,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从适应经济发展要求,促进社会进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来衡量,仍有相当差距。
过去:交通运输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以前所未有的投资力度和建设速度,实现了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总量的快速增长,交通网络覆盖面继续扩大,通达度进一步提高,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综合交通体系,综合运输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05年底,交通运输设施网络里程达到218万公里,较2000年新增56万公里,增长36%;公路里程193万公里,增长35%。张主任认为从近些年来的交通数据变化来看,我国交通运输已进入能力扩张与质量提高的新发展阶段。
同时,国家也进一步加大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力度,张主任以上海磁悬浮列车示范线投入使用为例说,我国现代管理和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旅客运输服务呈现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和快速化的发展趋势,以便捷、高效为目标的货物运输服务体系正在形成。各种交通线路运输总量也在快速增长,40多年来,各种运输方式分工协作完成的客货运量和周转量有很大增长。国家已把交通运输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通过坚持以规划为前提,引导交通持续健康发展。
现状:交通运输体系存在诸多热点问题
尽管中国的综合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张主任指出,目前中国的交通运输还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多年来一直是国民经济的一个薄弱环节,如时有积压待运的货物,客运拥挤,外贸船舶在港口停泊时间长等。此外,国家5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发展失衡,公路发展最快,其中高速公路每年以五六千公里的速度增加。民航次之,干线机场大部分吞吐能力富余,航空公司运力平时严重过剩,支线航空资源空耗严重;三是管道发展基本满足需求;四是铁路运能、运力继续严重短缺;五是水运基本维持需求。
张主任分析说,铁路发展严重不足,高速公路承载过量。长期以来,大货车超载超限违章十分突出,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据统计,北京2005年,超载超限车辆就损坏公路路面达200万平方米、桥梁282座,两项合计直接损失费用高达7.6亿元。此外,铁路与公路的单位运输成本和能耗差距巨大,两者的能耗之比(内燃机车)货运是:1 : 23.6,严重不均;而民航干线能力过剩,支线尚在起步。

未来:交通运输发展重点与方向
针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存在的热点问题,“十一五”期间,国家强调“全社会交通运输的布局合理和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在一些交通短腿领域将增加投资。张主任指出,国家将重点以建设综合运输通道为主,形成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的格局,加快发展区域交通,逐步完善综合运输体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未来,交通运输体系将朝着客运快速、高速化;货运快速、重载化;服务优质化、人性化;管理体制一体化方向发展。
同时,根据目前的形势与需求,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建立客运快速化、货运畅通的智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前提下,到2010年,国家铁路网总规模有望达到 10万公里,新建铁路1.7万公里,年均建成3000公里;到2020年,交通运输体系将建设以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国家高速公路网(7918)——7条放射线、9条南北纵线、18条东西横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张主任总结说,21世纪我国交通运输必将有一个大发展,但交通发展必须以科技为先导。只有大力开发交通高新技术,并促使其转化为运输生产力,国家交通运输才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