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作家罗兰说过,爱情像诗一样飘逸,而婚姻则像散文一样平淡。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朋友,爱情是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如何分辨友情和爱情,如何在茫茫人海中觅到知音,也是青少年朋友倍感困惑的问题。12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一筠教授作客第144期孔目湖讲坛,和青年朋友谈爱情和婚姻,陈教授见解独到、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讲述爱情及爱情和婚姻的差异。精彩的讲座,使同学们对爱情和婚姻也有了更理性的认识。
讲座开始,陈一筠首先解释了爱情(LOVE)是学习(Learning)、选择(Option)、价值(Value)、进步(Elevation)的综合。
“在大学时期不进行两性交往,等待何时”,陈教授首先提到青春期两性交往对将来择偶的重要意义。因为,“人的一生中没有任何成功能弥补婚姻的失败,也没有任何成功能代替婚姻的成功”,婚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才能有美满幸福的婚姻?陈教授提到,随着目前男女性成熟期的提前和结婚年龄的推后,从青春期开始的10岁到24岁结婚,这一期间称为性待业期。如何才能安全、健康地从青春期过渡到婚姻,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而我国目前也较为忽视这一时期的性教育问题。

怎样度过性待业期,陈教授指出,青春期的男女交往应坦然,从容,男女之间的友情应该是开放、共享的,不带有婚姻压力。建立纯洁美好的友情,不仅能愉悦身心,而且能排解孤独和烦恼,因为,“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阴阳磁场互补,男女磁场滋养”,正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男女同学之间的互补还能促进学习。当然,大学期间会有恋爱型的男女交往,陈教授提醒说,知音可遇而不可求,对待恋爱的态度不要草率。
我们向往自由浪漫的爱情,但是,陈教授指出,浪漫的爱情往往不堪一击,有更高的风险和挑战。自由择偶面临机会风险,如结婚后的夫妻往往会遇到认为比自己配偶更好的选择,发出相见恨晚的感叹,所以,要从自由的爱情提升为一生一世的婚姻,,应该在自由后加上承诺和责任。爱情往往具有本能性、主观性和虚假性,而婚姻则是一生一世,高于性,丰富于性。

既然爱情的自由和浪漫会有风险,我们应如何抵消呢?陈教授作出总结:首先是同源择偶,男女双方应有相似的文化圈和相当的文化层次,减少性格磨合和调适的困难;其次是性格的选择,要改变对方的性格几乎不可能,我们应求同存异;再次,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契合,通过情感,语言和思想的沟通了解对方;还有是年龄问题,除生理年龄外,我们还应注重双方的心理和社会年龄。
是不是自由浪漫加上天长地久的婚前誓言就可以有幸福的婚姻呢?陈教授说,选择配偶只是幸福婚姻的开始,婚姻的幸福还要看婚后的经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婚姻是要我们一辈子去用心学习和经营的。我们生活的目的是要拥有幸福美满的婚姻,而婚姻也具有最高的价值,失去后要付出最昂贵的代价。让我们为爱情加油!

摄影记者:林重先 詹前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