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佳节,虽说空气中飘着丝丝寒意,在西湖区南浦街道进贤仓社区13位老人心中却流淌着融融的暖流,因为“孙子孙女”又来陪她们过节,给她们读报……“一家人”其乐融融。
家住南昌仓58号的周何婆今年已是91岁高龄,虽说是一个人生活,她并不觉得孤单寂寞。元旦那天,她的那些叫不上名字的“孙子孙女”又来和她一起迎新年,这些孙男孙女就是华东交通大学的同学们。每逢节假日,学生们结伴来到老人家中,打扫打扫卫生,和老人拉拉家常。每次学生们的到来给老人冷清的屋子带来许多生气,也为老人的晚年生活增添了许多快乐,“这些孩子们经常来我这里,帮我搞卫生,陪我说话,他们来了我可高兴了。”
时光倒流至10年前,南浦街道(原称筷子巷)与华东交通大学结为学生党员帮扶对子,长达十年的“爱心接力”也就这样拉开了序幕。张敏,华东交通大学99级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是“爱心接力”的发起人之一,起初她的想法很朴素:“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在以后的时间里,学生们一届一届毕业,又一届一届顶上去。情同祖孙的“爱心接力棒”一直未中断,这些年轻人对老人们的关爱与温情也永远地留在了老人的心中。
虽然许多老人叫不出学生们的名字,但早已习惯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些欢声笑语已经成为老人生活中的一部分。高莉文、许燕屏两位同学都来自河南,在家是独生女,但是一进校门,她们就加入“爱心接力”的队伍——照顾86岁的老人胡太妹,却丝毫没有半点不周到的地方。胡太妹老人生活不能自理,高莉文、许燕屏便每周帮助老人料理家务,陪老人聊天,让老人找到晚年的快乐和幸福。4年后,当她们毕业离开母校后,马卫东、王旭等同学接过扶助老人的“爱心棒”。上周末,同学们来到胡太妹家,在闲聊中无意得知老人近期很想吃咸饼干。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当天午饭后,胡太妹老人手中便有了几包蔬菜汁饼干。一位男同学,为什么能如此细心?马卫东对记者说:“这些都是师姐们‘传授’的!”
为使“爱心接力棒”能一届又一届继续传下去,去年11月,南浦街道与华东交通大学成立“牵手夕阳”爱心基金,进贤仓社区的13位老人每年能从中领取15000多元的爱心基金。为了有足够的爱心基金,学生在每个寝室成立了生活废品回收站——“绿色角”,把废品回收所得款项全额存入爱心基金。
弹指一挥间,10年过去了。华东交通大学的同学们把照顾老人当成自己分内之事,他们亲切地称呼老人们为“奶奶”。90岁的杜冬花患有中风,生活艰苦,左邻右舍都为老人叹气。现在,邻居们每每看到老人家里来了一大群学生,都羡慕地说:“杜老太有了这么多这么好的孙子、孙女,真有福气!”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