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晚,“孔目湖讲坛”迎来了她的第155位客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导苏智良教授。苏教授近年来主要研究慰安妇问题、上海史、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等,他在中日关系问题的研究领域颇具权威。此次题为“对抗还是和解�D�D中日关系展望”的讲座中,苏教授就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旁征博引、图文并茂,为交大师生讲述了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并与大家仔细探讨了中日关系未来的发展趋势。
日本是我国的近邻,在“中国一强,基本和平”的古代时期,就派遣隋使、遣唐使出访我国,然而近代的中日关系却发生了转变。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走上亚洲强国之路。到了“日本一强”时,便制定了所谓的“大陆政策”,以朝鲜、中国为侵略对象,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乃至亚洲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
在战争结束后的第27年,经过长期的磨合,中日两国才恢复了友好邦交。1978年10月22-29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赴日参加《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约换文仪式,并对日本进行首次正式访问。这次访日,除了政治性的活动,邓小平走访了许多钢铁厂、汽车厂、电器厂等大企业。参观日产汽车公司后,邓小平说:“来到这里,我明白了什么是现代化、近代化。感谢工业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产业界对我们的协助。”回国后便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改革开放。
1978年2月16日中日双方签订了《中国和日本长期贸易协议》,经友好协商,中国向日本出口原油和煤炭,日本向中国出口技术、设备和器材。据统计,ODA(官方发展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外交政策实施以来的25年,日本共向中国提供资金援助3.3万亿日元,合300亿美元。此外,日本还开始对华进行开发援助,加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方面为日本带来了利益和好处,另一方面对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然而,中日关系也正面临着三大障碍。第一大障碍,就是战争遗留问题。自1992年起,苏教授开始研究慰安妇问题。苏教授讲述了袁竹林、朴永心老人的故事,以及对她们这样的慰安妇的索赔问题。此外,参拜靖国神社、历史教科书等一系列问题都阻碍着中日关系的发展。血淋淋的事例和惨痛的历史,同情与愤怒交织,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位在场的听众。
第二大障碍是台湾问题,从2004年同意李登辉访日,到对台湾游客实行永久性免除签证,这一系列的举措将日本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表露无疑。
钓鱼岛归属问题是中日关系的第三大障碍,90年代以来,日本不断伸向钓鱼岛,日本海上保安厅还用武力干涉我保钓人员,日本右翼分子的这些活动却得到了日本政府的纵容和支持。
讲座的最后,苏教授还为同学们分析了日本目前的军事动向,以及安倍内阁时代的中日关系前景。苏教授说:“要维护亚洲和平,必须建立对日外交的‘新思维’,不纠缠于两国之间已解决的历史问题,为了‘战略目标集中’和‘经济利益’,应该接受日本成为一个正常国家。” 正确认识战争责任问题,是中日友好的基石;妥善解决战争遗留问题,中日两国才能携手合作,共创未来。
讲座的交流互动环节中,苏教授的精彩解答赢得了在场听众的热烈掌声。同时,他还号召今天的大学生们学好专业知识,今后为建设自由民主的国家,为复兴伟大的中华民族而奋斗。

摄影:詹前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