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五年中秋夜,曾经瞩目中国文学界的才女张爱玲卒于洛杉矶一公寓内,享年七十五岁。
她的逝世使她的名字在文坛上再一次复苏。这位沉没了多年的作家一夜间又浮上水面来,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美。那刻的美是永恒的,因为张爱玲孤独的一生走完了,留下的一片苍凉与无尽叹息化成玻璃灵柩,守护着她过去的灿烂。隔着空间和时间的玻璃墙回望过去,越光辉的成就也越凄凉。纵观张爱玲的一生,只有“传奇”二字来形容;阅读她的作品,都市千般繁华下的满目苍凉,温柔、富贵中的凄清哀婉;张爱玲的笔宛若金针,貌似漫不经心地描龙绣凤,实际上却将字字句句刺在你的心上。
如今,李安的电影《色.戒》又一次将张爱玲注入我们的视线。“色易戒,情难防”的主题使得电影与张爱玲的原著都有了阐释的空间,无论是文本还是电影作品因为对人性的刻画而具有强劲的张力。如何解读《色.戒》中所展现的人性的脆弱,11月14日晚,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做客第167期孔目湖讲坛,他的“从张爱玲《色.戒》讲起”给我们带来了别样的解读。

追溯历史事件 解构人物原型
对《色.戒》的人物原型,众说纷纭。大多数人的说法是小说与电影实际上是影射1939年12月21日发生在上海滩的一次郑萍如刺杀汪伪政权高级官员丁默村事件。郑是中统的特工,运用“美人计”接近汪伪政府高官丁默村,然而谋杀失败最终被捕遇害。针对这一说法,陈教授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先后向在场的学生展示了1939年上海申报连续三次对这一事件的报道;随后,陈教授指出,这一历史事件先后在汪伪政府官员金雄白的回忆文章《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以及当年日本驻上海特务助理《女间谍郑萍如》一文中得到证实。而另一种说法是小说并没有与某一个真实故事相对应,而是多个事件的杂糅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事件。据陈教授的最终考据,《色.戒》小说或许并不是如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郑萍如事件的缩影,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郑萍如事件或许诱发了张爱玲创作的灵感。
历史/文学 解构/建构
文学与历史始终界于虚与实之分。作为历史事件,要求具有真实性,史实性,而文学,却往往可以虚构,虚构空间的扩大所带来的是叙述空间的扩大,这样,文本才具有可读性。作为历史上的郑萍如刺杀事件,历史仅仅是客观的描述这一事件。而作为文学,这一事件也相应地具有了可阐述的空间。郑振铎的《一个女间谍》首次以散文的形式叙述“郑萍如事件”。其中“女间谍的生活不是玫瑰色的,而是带刺带血的。”散文式的语言刻画了历史上女间谍的辛酸。台湾历史小说《红粉金戈》则以长篇的篇幅、虚构的手法描写了30年代的上海滩的女间谍事件。张爱玲历时30年倾注于《色.戒》,与其说《色.戒》是篇历史小说的缩影,倒不如说是一部完完整整的文学作品。在这一文本中,张爱玲既是解构历史,而又是在建构历史;她将一场惊心动魄的刺杀事件全部融入到一部短篇小说中,依靠人物的内心独白将整个历史事件重新建构的同时,又将情感、人性得到彻底地释放。在《色.戒》中,有这样一段话:“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永远无明确答案,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或许,《色.戒》中主人公王佳芝都不知道对易先生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是仇恨还是有些许的爱意?张爱玲的小说一反主流小说的传统手法,她的小说结局出人意料:抗日志士没有将汉奸除掉,相反,却将自己以及同伴送上了不归路。这种反高潮的结局却表现了小说的主题“色易戒,情难防”,使王佳芝走上不归路的在某种意义上或许不是易先生,而是深藏其内心深处的脆弱的人性。

解读《色.戒》
无论是文学手法所表现的《色.戒》,还是以电影艺术手法所表现的《色.戒》,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读方式。对于文学界来说,小说版的《色.戒》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陈教授列举了当代文学界对《色.戒》不同的解读观点:
文学社会学:这种歌颂汉奸的文字虽然写得暧昧但依然不能写,因为个人原因颠覆汉奸的形象,冲击中国的爱国主义情操来引人瞩目只是雕虫小技。
结构主义:这种反高潮的异样使得人性呱呱叫起来,人性掩盖了政治,现实往往让人目瞪口呆。
女性主义:王佳芝的一生十分短暂,但就在这一短暂的一生,她无法规划自己的人生,甚至是自始至终她的性都不属于自己。小说以女性为中介,表现了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唯有遵从个人利益。但也往往因为此,女性本身所特有的人性会产生矛盾,人性甚至会与信仰发生激烈的冲突。
索隐派:小说内容与郑萍如事件十分相似,张爱玲极有可能读了关于郑的史料,或从胡兰成口中得知内幕。
作为电影版的《色.戒》,因为声像、音乐等动感的画面等艺术形象的表达,观众通过对《色.戒》立体的感观而获得对故事、对小说的见解。电影画面的爆破力,史诗般的电影叙述手法、离经叛道的故事情节、人性的展示使整部电影具有强大的威摄力。陈教授指出,电影《色.戒》对原版小说做了最好的解读方式,让观众看见了别样的《色.戒》。但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色.戒》。

(摄影:詹前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