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戏剧文学是西方文学的皇冠,悲剧文学是这顶皇冠上的珍珠,那么与此相类似,诗歌可喻为中国文学的皇冠,抒情诗则是这顶皇冠上的珍珠。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手法,给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打上了深深的诗性烙印。但由于受到亚文化、媒体文化、流行文化的挤压,现如今诗歌文化已被多数民众渐渐淡忘。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该如何提升自己的文化和诗歌素养呢? 12月14日晚七点,诗歌研究专家,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吕进教授做客第171期“孔目湖讲坛”给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大学生的诗歌素养”的讲座。讲座伊始,吕教授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政策背景出发,分析了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坚持人的思路的重要性,并就大学生何以提升文化修养以及文化与诗歌的联系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提升国民文化素养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近几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国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吕教授认为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依然存在隐忧,贫富悬殊、腐败等现象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从本质上看,最大的隐忧在于我国国民文化修养的提升与经济的发展不相协调。 我国正处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的转型期,这个时期的社会文化有着工具化和实用化特征,人们的人文知识普遍缺乏。据调查,每年中国居民平均只有几分钱花在买书上;另外当代文化越来越多的呈现出肤浅化和庸俗化倾向。吕教授认为,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脱离了人和文化背景就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中国当代文化的上述特点表明加强国民文化修养已经成为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文化与文化修养 从不同的角度,文化类别可以有不同的划分,从渊源上,文化可以分为建立在社会价值之上的民族文化和建立在个人价值之上的外来文化。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差异性。中国文化是以春种秋收的农业文化为终极渊源的,具有总体性和艺术性特点。而西方文化是以海盗、游牧文化为其终极渊源的,注重文化的精确度和科学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已是必然之势,但经济全球化并不是指文化一体化,因此在加强文化联系的同时也不应忽视文化归属的民族性。 吕教授认为文化的本质是精神文明是“人化”,文化的作用在于让每个社会公民学会如何成为一个高层次的人。建立在价值规律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对于文化具有排他性,由此产生的文化缺失,在西方社会可以通过宗教文化来救济,但中华民族的宗教意识却相对淡薄,因此加强人的文化修养显得尤其重要。 对于文化修养,其核心是人文精神,是人的终极关怀。所谓“终极关怀”是指对生命的意义有探索和追问并由此产生崇高的使命感和正确的得失观。吕教授指出文化修养的提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应当有融合风度,学会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民族利益相融合,其次是要有爱心,再次是要懂礼貌,学会尊重自然规律、前辈和成功人士。 文化修养有三方面的来源:五四以来形成的新文化、外国文化中有价值的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外国文化包括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为具体表现的文化垃圾;只适合西方国家的文化;以及对全人类都有价值的文化,如竞争、平等、效益、开放等理念。我们应当学会对其加以取舍。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度,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可以从内在丰富和提升中国人的素质和修养,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宏扬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今天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文化与诗歌修养 古希腊人对于诗人的定义是:给世界万物重新命名的人。诗人将自己对外在世界的主观感觉通过诗的太阳重新照亮,诗人对于外部世界的反应不在乎外部世界本来是怎样的,只在乎外部世界在诗人眼中怎样。在古希腊人看来,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演说方式,是精致的讲话。横的时间感、纵的地域感相互交融,产生了诗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 吕教授认为对于当代中国大学生而言,提升文化修养首先是提升诗歌修养。中国文学作品里面常常出现诗歌;中国文学作品受到了诗歌有力的渗透和强力的辐射;中国文学作品自觉追求诗魂。这都强有力的证明了诗歌修养与文化修养相互依存的密切联系。 (摄影:詹前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