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交大要闻

交大要闻

修己安人 兼善天下 尹建维讲述文化与责任

作者:  来源:孔目湖讲坛    时间:2007-12-19  浏览:1

  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具有很强的传承性。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经历了五千年的沉淀和积累之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也被我们吸收并发扬开来。半个世纪以来,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干扰和信息科技的冲击之下,现代中国人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或多或少都在学习与担负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方面捉襟见肘。

  12月18日晚7点,图书馆202室掌声四起。来自德州仪器公司亚洲区的副总裁尹建维先生给交大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责任与学习”的讲座,部分兄弟院校的老师也到场聆听了讲座。尹建维先生一袭布衣,谈笑自如,他的博学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人。
 
  
东西方文化的异同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文化蕴含的意义都是相同的——只要与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内涵有关的,我们就称之为文化。

  首先,东方文化注重内在和谐,强调取之于自然而用之于自然。但西方文化却恰恰相反,它的主导思想是一种外向的,个人的、局部的能力且处处略显肤浅与霸道。东西方文化的这种差异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显而易见,诸如医术、体育、饮食、艺术等方面。

  从更深一步来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问师法自然。无论是《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还是老子《道德经》中阐述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乃至《论语》所推崇的“天何言哉,四时生焉,百物生焉”等等,都在无形之中传达给人们一种思想:中国的学问就是生命的学问,应该从自然中去学习。

  因此,在中国千年文化中源远流长的儒、释、道三家,它们同源而不同流,都是有关生命的学问。其实人们从中也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有“技”、“艺”、“道”三个层次,只有达到“道”这个境界,才是文化中最精髓最深刻的地方,然而西方文化却大都处在“技”与“艺”的阶段。

     

  经典在先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强调的是一种自然的境界。

  单从学问来讲,中国学问博大精深,其中尤以先秦文化为代表。而先秦之后随着专制的出现,文化中百花齐放、百鸟齐鸣的现象也随之消失,能流传千年至今的,当然堪称文化经典。如果能把这些文化遗产加以背诵,深刻理解并为自己所用,定会终身受益的。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让我们去拾人牙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只有亲自去经历,用全身心去感悟,将学问付诸于实践,才能把实践变成自己的知识,而且要做到以经解经,品其本旨,方能把握其精华,不至于异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也强调教人如何做人做事。每个人并不是独立生活着的,他总要置身于一个家庭,一个组织,一个社会当中。不管自己的角色如何变化,但总要在价值观上与别人达成共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也就倡导人们过一种智慧的生活,要对自己的生命有所掌握,要知道趣味才能有所意义。

  明责任,敢担负,才能兼善天下  
 
  中国传统文化是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而作为这种文化中浸染、熏陶着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其责任与人生使命。

  圣人孔子教我们如何安生立命: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个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担负起个人的责任,完成自己的使命。人活着的意义,大约都跟人有关,只是都不相同而已。但作为个体,并不是每个人都时刻明晰自己生命的意义,不过在这之前,我们只需做好自己手边的事情,照顾好自己,也多去关怀别人,努力提升自己的深度,让自己变得有趣味有境界,生命也会变得有意义。

  作为年轻一代的人,品德、态度、能力是关键。把自己的性格结构打造好,不要一味的抱怨与批评,用智慧去面对一个不可知的未来,如果因为自己的作为而可以让外部环境变得美好,那么也将不枉此生,这也正如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所以,一个人要活得有“力量”,让自己的肩膀可以扛得住天下,那么兼善天下的心胸绝对不可少。活得豁达、活得宽广、活得酣畅淋漓,对别人、对社会怀着一种责任心,才能找得到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才能实践人生的使命。  

(摄影/詹前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