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交大要闻

交大要闻

把脉“国学”百年流变 朱维铮评点中国学术的多元传统

作者:  来源:孔目湖讲坛    时间:2008-05-11  浏览:1

  随着孔子学府在世界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新一轮的以孔子为名义的传统文化复兴成为新的热潮。《论语》电视热等,冲击着人们重新对历史的认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各种形式的国学热背后,诸多的人在质疑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学,国学热是真热还是假热?是利益驱动还是文化寻根?

  5月8日19:30,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导师朱维铮教授做客第184期孔目湖讲坛,做了题为《国学再释》的讲座。朱维铮以其扎实深厚的学术功底、敏锐多元的探索视野,和在场的师生一起把脉国学的百年流变,评点中国学术的多元性。

  以三个前提为基点 走近真正的“国学”

  虽然现在讲的国学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尺度,但如果要讲国学,就必须确定三个前提。首先,必须明确“国”的空间范围,“国学”中的“国”是一个历史概念,这里的“国”,指的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的疆域领域内,历史上陆续实现大一统的几个封建王朝的疆域,没有几个超过今天的疆域,除了蒙古的大元帝国和满族的大清帝国。其次,要承认中华民族是个复合体,“国学”一定要包括各个民族群体,要尊重民族、信仰、居住空间、生活方式等的多元性。再次,中华文化是历史实际生存过民族和现在生存民族共同智慧的结晶,而决不单纯指大汉文化。

  朱维铮指出,对于“国学”的研究,其实方法是十分重要的,那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要真正理解“国学”就必须真正读懂中国的历史。

    

  尊重历史 再释国学

  “国学”一词在中国生成比较晚。在1902年前,中国只有极少数人使用国学。1902年,国学一词传入中国,1903年国粹一词已经家喻户晓了。随着社会转型,国学又热,各种旗号的“传统复兴”纷纷出现。朱维铮指出,某些学者扭曲历史,对于国学出现种种误解。比如近年来盛行的“中国人种西来说”,认为中华祖先源于非洲的“老母猿”,认为同欧洲的祖先同源,企图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洋文化同源作为支撑。另一种观点是将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腐朽的思想来代替国学,将国学等同于国糠、国糟。

    朱维铮希望那些讲国学、国粹的人,先把章太炎的《国故论衡》读懂,如果连这一点都读不懂,根本就没资格讲什么国学,谈什么国粹。

      理性看待“五四运动 ” 国学不等同于孔子和儒教 

 
   明年是1919年五四运动九十周年。朱维铮指出,五四运动的口号并不是“打倒孔家店”,而是“打孔家店”,目的是通过赞扬四川一个学者“打孔家店”的英雄事迹,以此来坚持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的独立。其实他们真正反对的并不是孔子及其思想精髓,而是禁锢国人思想的朱熹理学。

     朱维铮最后强调,国学并不等同于孔子和儒教。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去了解国学,走进真正的传统才是唯一的途径。我们应该冷静、理性的看待国学和国粹,了解中国多元的传统。 



(摄影/詹前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