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种戏剧艺术,像京剧那样有这么多争论;没有一种戏剧艺术,能取代京剧成为中国戏曲的首席代表。在京剧最为兴盛的一百多年中,它既是民族艺术又是流行艺术。到了最近30年,由于中国的开放,民族艺术与流行艺术深刻分裂,京剧已经不属于流行艺术,市场萎缩,风光不在。我们回溯京剧发展的百年历史,不禁发出怅然深叹,倍感中国戏剧行路之多艰。而今天文艺多元化的背景更是让京剧走上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西方的审美元素侵入使太多的人失落了作为一个中国人本不该冷落的文化艺术本位。

6月11日19:30,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陶慕宁教授做客第189期孔目湖讲坛,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京剧与当下流行文化因素的融合”的精彩讲座。
源于清中盛于民国 汲取众长独成一家
讲座伊始,陶慕宁就谈到,京剧本身就是流行文化的产物。清朝中叶以前,在中国戏曲界,昆腔一直独领风骚,这种流行于苏州一带的戏曲,多以男女之间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如同江南女子般温婉缠绵,因此也被称为水墨腔。由于其代表着当时中国戏曲很高的艺术成就,昆腔曾经盛极一时,更被奉为高雅文化的典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此冗长的靡靡之音却开始显现出其与生俱来的弱点,逐步走向衰微。与此同时,各类地方戏种却蜂拥而起,它们用更加通俗的方式演绎着传统的忠孝节义,深受底层人民的喜爱,在戏曲界也逐渐形成了花雅争胜的局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江西也是戏曲重镇,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就是从这片红土地上孕育并流传起来的。发展到乾隆后期,地方戏曲的流行已成大潮。公元1790年,正值乾隆帝八旬寿辰,徽班以唱祝寿戏开始进京艺术之旅,随后,安徽的三大戏班先后入京献艺,获得空前成功。由于徽班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于是,一种以徽调“二簧”和汉调“西皮”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精华的新剧种诞生了,这就是京剧。
由于京剧在剧目方面题材广阔,形式多样;在表演方面,纯朴真切,符合普通百姓的欣赏要求,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文人墨客们对此却褒贬不一,有人毫不隐讳其对“国剧”的贬斥态度,也有人对京剧赞不绝口、十分痴迷,那么,是什么引发了文化界如此大的争议,京剧的魅力究竟何在,它又有哪些局限性呢?在接下来的讲座中,陶幕宁便为我们一一作出了解答。
综合、程式、虚拟 多角度解读京剧之美
在陶慕宁看来,世界上所有的戏剧艺术都是综合艺术,但京剧的综合性远远胜过其他一切戏剧形式。在其形成之初,便如同“水之就下”,包容万物。变幻莫测的脸谱、精致的服装,无不蕴含着极高的美术成就;唱念的字音和声韵绝不亚于西方的歌剧,人物亮相更是堪比于雕塑之美。甚至可以说,京剧集歌唱,舞蹈、武术、杂技、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几乎囊括了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代表着中国戏曲的美学追求。
在京剧的发展历程中,通过无数艺人长期的舞台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规范化程式。例如演员的化妆,红色的脸谱表示忠勇士义烈,如关羽、姜维、常遇春;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不同颜色的脸谱象征着不同的人物性格,若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虚拟性是京剧的第三大特性。不同于西方话剧讲求的是对真实生活的再现,京剧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陶幕宁谈到,在京剧表演中,是没有舞台布景的,只有一桌二椅。在演员没有上场以前,桌椅只是一种抽象的摆设。如演出皇帝视朝,这张桌子便成了视朝时所需的御案;县官坐衙,这张桌子便成了坐衙时所需的公案;朋友宴会,便成了宴会时所需要的酒席。桌椅无论代表什么,都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然而,所有的一切故事和情节,却都在演员的一颦一笑、一起一坐间被诠释得恰到好处,演绎得淋漓尽致。这就是中国舞台自由的时空观,它强调的是有声必歌,无动不舞,它秉持的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一举一动都合乎美的原则,其间又无不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讲求观照、讲求境界的朴素的哲理。
面对多元化冲击 京剧的困境和出路
虽然京剧以其综合的艺术手段,精粹的程式和自由的时空观念成为中国戏曲的典范,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京剧所带有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
首先,京剧往往不是对真实历史的叙述,造成观众对历史的误读。由于京剧的素材多来源于小说和野史,而面向的对象又是底层劳动人民,因此京剧承载的更多是娱乐休闲的功能,而非教育功能。其次,京剧的服装基本都是明朝风格,不能与其所演绎的时代相对应,也难以反映真实生活。
除此之外,陶慕宁还认为,京剧作为一种古典艺术,同世界上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有其适应的时间段。正如著名学者王国维所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京剧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已深深地刻上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烙印,它很难表现现代人的生活,这种时代局限性不免将其推向尴尬的境地,特别是在历经了文革的十年浩劫和改革开放市场大潮的淘洗之后,京剧的发展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许已经很难回复到当年的盛况。
面对当前多元文化的冲击,陶慕宁指出,这是现代社会必然存在的现象,但是所谓的“融合”实质上更多的是一种借鉴,京剧作为东方美学,作为古典艺术的本质不会改变,京剧永远也不会消亡,因为它所承载的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沉淀是耐人寻味的,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们也始终相信,京剧永恒的文化张力和艺术生命力将会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