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交大要闻

交大要闻

世界眼光改造儒家思想 张绪山西学视野剖析儒学

作者:  来源:孔目湖讲坛    时间:2008-10-17  浏览:1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延续了二千多年。随着国学热潮的再次掀起,国人对于儒家思想的情结益重,文化认同感益深。于是,解读《论语》、儿童及大学生读经“复古读经”现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有的学者为复兴儒家思想呐喊。在世界文化价值多元化思潮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理性地看待儒家思想?在我国现代性改造的进程中,又该如何科学地扬弃儒家思想,使它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上的有益因素呢?

  10月16日晚7:00,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绪山做客第194期孔目湖讲坛,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儒家思想与中国现代性改造》的精彩讲座。张绪山结合中国现代性改造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现象,以独特的西学视野重新剖析儒家思想,使学子们重新从政治理论层面认识和反思儒家思想及其与中国现代性改造的关系。

  西学视野剖析儒家思想,缘于“读经尊孔复古”热

  近年来,随着“读经尊孔”复古热潮的掀起,儒家文化及其思想似乎更加备受人们的青睐。儒家思想不仅仅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门话题,而且在北京、上海等高校还掀起大学生“复古读经”的热浪。更为惊奇的是,武汉等地还酝酿着一股“儿童读经”热,稚气天真的儿童身穿古装诵读“四书五经”。而且,这种“读经尊孔”行为不再局限于纯粹意义上的民间阶层,每年9月28日的祭孔大典,预示着“尊孔”行为的官方化。于是,鼓吹孔孟之道的民间社团诞生,将儒家思想的地位人为抬高,有人甚至鼓吹将儒家思想定位为国教,宣扬儒学救国论。西方出现兴建孔子学院热,使复古人们得意忘形地美化儒家文化,忽略了它自身与生俱来的缺陷。

  张绪山指出,孔子学院只是一种语言教育的载体,西方也不会接受儒家思想所隐含的等级观念。新儒家所谓 “东亚儒家资本主义论”是假命题,是站不住脚的。张教授从西学视野看待这些儒家文化现象,主张博古通今,将儒家思想置于世界潮流和中国现代性改造的大背景下考察其得失。儒家文化复振的背景,其实是民族复兴意识下对民族认同的需要,是教条意识形态瓦解后对新信仰的需求;儒家二千余年塑造的中国的政治和情感伦理的深远影响无疑也是重要原因。

        

  以现代性改造为尺度审视儒家思想,取舍儒学识得真面目

  如何看待儒家思想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关键是在于理性的取舍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张绪山说,中国要真正适应世界潮流,必须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民主体制、科学文化体系。这是中国现代性改造的根本。但是,孕育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儒家思想,自身天然地蕴含着某些弱点,无法适应中国的现代性改造。儒家思想是封建小农思想的产物,它的目标是要维护封建农业生产方式,保持简单再生产基础上的社会稳定,要求个人安贫乐道,这与市场经济追求社会财富的增加的目标背道而驰。

  张绪山说,以“礼”为基本内涵之一的儒家政治伦理的反现代性,集中表现为反民主性,在国家体系中表现为等级制度,首先表现为对于皇权专制主义的张皇,帝王外于法,不受法的约束,缺乏法制。近代以来,这种思想的极端化体现为将国家领袖“神化”和“帝王化”。其次表现为没有主权观念,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鲁迅等五四文化人曾经批判过这种思想,呼吁民主和科学。另外主张“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观念与现代性所提倡的平等自由精神格格不入。儒家的政治设计更是与现代宪政相悖,缺乏制衡权力的机制。儒家思想以人事作为研究对象,而忽视自然科学,思维方法上的权威主义,对于科学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儒家思想要真正与中国现代性改造找到切合点,就必须缓行“读经尊孔”,用世界眼光改造它。

  继承儒家“博爱”思想,修身心以培育健全人格

  “仁”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基本内涵之一,至今仍有闪光的一面,我们仍然需要加以继承。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思想,体现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博爱,具有普适性,适用于不同意识形态的不同历史阶段。尤其是倡导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当代特别需要这种博爱胸怀。儒家文化还特别强调个人修养,“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一个人要真正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不仅要有突出的个人能力,还有具备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儒家倡导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更是值得青年学生们借鉴。中国现代性改造不仅仅是国家制度层面上的改造,还依赖于每位公民自身素质的提升,我们要善于去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并且付诸行动。

                                    (摄影/詹前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