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交大要闻

交大要闻

倡导文化创新与哲学重构 聂锦芳谈中国现代化的出路

作者:  来源:孔目湖讲坛    时间:2008-11-03  浏览:1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的顽强生命力,植根于长期延续而未曾断档的民族文化传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发展也不断融入世界全球化,虽然中国在全球现代化中受惠不少,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全球化浪潮,中国应如何保持自己独领风骚的社会主义文化风格?又该如何在西方现代化影响下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呢?

  10月31日晚7:00,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聂锦芳教授做客第196期孔目湖讲坛,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创新与思想重构”的精彩讲座。聂锦芳以文化为引线,导出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重构哲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全球化时代文化彰显魅力,文化创新和哲学构建是关键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如果经济是基础,是骨架和躯干,那么文化和哲学就是血肉和灵魂。文化的创新将会使得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拥有独特的魅力。比如德国以其璀璨的哲学思想引以自豪,独领风骚。法国则以其高雅文学艺术,引人注目。并且以其高雅的格调、逼真的性格刻画和严肃的人性探索,抵御着美国好莱坞那种媚俗、大众的、消费主义文化的扩张和侵蚀。又如,二战的日本,除了令人惊叹的经济奇迹外,文化、艺术使得其再度瞩目,作家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先后问鼎诺贝尔文学奖,蕴含的人道主义主价值具有普适性。值得一提的还有哥伦比亚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他被总统授予为“民族英雄”,不富裕的拉丁美洲却以其“魔幻主义”的创作手法一直影响美国文坛,发挥着矫正和平衡器的作用。

  反观我们国家,历史上曾经拥有辉煌而独特的文明,秦汉儒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等。遗憾的是如今,我们已经没有属于自己当代形态鲜明的民族文化。比如,被誉“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家,很少去抒写社会转型时期各个阶层的民众经历、生活状态、人生际遇的不同转换而带来的苦难和情感。作家这一社会矫正力量被分化,有的干脆就下海经商或者基于商业目的而写作,像路遥这样的作家已经屈指可数了。殊不知,构建当代形态的新文明,文学艺术作为用形象化的手段表达情感的文明形态,更有感染力和影响力。

    

      转换哲学研究视野,理性回归哲学本真

  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建设,必须进行文化建设和创新。而中国文化具有文史哲不分家的历史传统早已不复存在。聂锦芳指出,哲学的重构是建立在各个学科领域寻求突破和发展基础上的新的综合和创造。就中国目前哲学研究的现状看,哲学总体的格局是由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组成的,三者之间的融通和会合程度又是如此的有限。审慎、客观的分析这种研究格局,是构建未来哲学的重要前提,也是关系到中国文化的创新,东亚文明发达的强大动力。

  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各自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中国哲学具有“复兴梦幻”与“原生”优势的双重特征。伴随着“东亚儒家资本主义论”的兴起到东亚金融危机的出现,儒家传统文化成为梦幻。但是,我们又不能走极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对它研究的意义。因为它昭示着,一种属于民族的、有特色的哲学体系或者文化必须具有表征普通民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内化积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成为处世之道,为人之观,成为一种文化“无意识”。相对而言,西方哲学以其现代性彰显着生命力。从起初的人文主义、科学主义,到后来的哲学释义学、文化哲学等,再转换到“后现代主义”,西方哲学备受学者的青睐。然而,西方哲学是异质的,我们不可能用唯科学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等方式追问人生意义和探索社会历史的发展。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基本上被置于“政治话语”、“传统观念”、“学术对象”这三种语境中被理解和使用。聂锦芳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要通过经典文本研究,才能真正领会其本质特征和精神实质。尤其是将其置身于世界哲学演进的总进程和总图景之中,其特征、主旨更加彰显。因为它是一种现实的哲学、时代的哲学、社会的哲学、人民群众的哲学和“改变世界的哲学”。

  对于三者的研究,需要摒弃各种成见、偏见、门户之间,避免情绪化的做批评,需要一种有容乃大的气度和风范,置身于“庐山”之外重新观照“庐山”,融通会合三者,回归本真准确地理解,深化和把握各自的发展趋势,真正服务于文化的创新与哲学的重构。

  共同参与文化创新与哲学重构,规划中国现代化蓝图

  文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一个民族的文化,唯有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才能保持其先进性。有无创新精神,是我们能否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键。“哲学之功外在于哲学”,要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的创新与哲学的重构,关键在于增强原创意识,投注到中国现代化的实际进程中,投注到活生生的社会实践和个体的生命体验中去。而不是固守在哲学本身,更不可能是业已存在的各派学说与理论层面上的简单分析、演绎和组合。

  当然,进行文化的创新与文化的重构绝不仅仅是学者的事情,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努力。较之与古代和近代,在现代参与哲学思考的主体或者参与者的范围明显扩大了,不仅专业哲学家有哲学思维,而且各种非专业的社会成员也以各自的方式思考哲学,哲学再也不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贵族的学问”。因此,现代哲学的存在或表现的形态是多层次的或多样化的。未来的哲学形态必须靠全民共同参与,积极进行理论思维和构建,在此基础上由专业哲学家进行概括、总结、提炼和表述,这也将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文化工程。

  最后,聂锦芳用古人的话语来期盼未来的文明:文化与哲学研究是“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崇高事业,中国只有在全球视野中坚持自主性才能在世界现代化图景中显示出特色。

                                 (摄影/潘兆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