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交大要闻

交大要闻

中国社会科学:路在何方? 邓正来教授全球化视角看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时间:2008-11-25  浏览:1

  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与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而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社会科学的发展前景却不容乐观。一方面,中国学者在大量引进西方社会科学知识的同时,矫枉过正,遗失了属于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社会科学涵盖内容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等,然而中国现代大学的教育趋于“唯学科化”的现象,从体制上不利于社会科学的长远发展。那么,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的社会科学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11月24日晚7时,图书馆202室掌声四起,著名学者、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邓正来教授做客我校第200期孔目湖讲坛,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社会科学”。邓教授学养深厚,谈吐幽默,用自己独特的演讲风格赢得了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

  全球化中的游戏规则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以及各国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全球化不可避免。邓教授谈到,要谈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社会科学,涉及到两个大背景。
  第一,结构性背景。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就被迫开放门户走向世界。但是,走进世界并不等于进入世界结构之中,当时的中国,也只是世界全球化进程游戏中的局外人,这就从本质上意味着,游戏规则的公正性对于我们没有任何意义。1978年改革开放以及后来加入WTO,中国才真正进入世界组织当中,但同时我们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那就是遵守现有的规则。游戏有中心位置也有边缘地带,处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既有主权又有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指对于国家有一个大致的理想图景,然而,中国的社会科学能提供这样的图景吗?
  第二,思想背景。自1840年以来,中国的学者对于周围发生的变化思考了很多,但唯独对思想根据本身没有去思考,他们总是忙着帮先哲与西方思想家斗争,或者帮西方思想家与中国的先哲们进行思想上的较量,但他们往往忽略了当下的中国。中国的现状绝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是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的复杂结合,而现在中国成了西方视野下的中国。没有对自己足够的研究,中国的社会科学能不能为13亿中国人构建自己的未来?

  唯学科化带来的弊端

  中国的社会科学为什么不能承担起构建理想图景的使命?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国内就出现了西学东渐的热潮,社会科学逐渐起步。但由于后来的战争及文化运动,社会科学又出现了断层,直至1978年才开始重新启动。而在世界范围内,近代中国人的理论文献和研究成果不被西方所引证,如果中国想在全球化进程中拥有发言权,一方面一定要克服唯学科化的现象:学法律的不懂经济,学经济的不懂政治,学政治的又不懂社会学。知识社会学是对实体性知识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学科,是研究其他知识合法性的学科。知识社会学的鼻祖是伟大的马克思,但我们在学习马克思理论的同时却疏漏了它最本质的精华。
  我们在大学所接触的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传承性的知识,一类为认识、解释社会性的。传承性的知识是探索普适性的,随着知识积累的增多,于是在大学产生了分门别类的学科,而教科书所传授的知识,并非真正的学问,而是不同观点的综合。解释性的知识仅从书本获得远远不够,学科化一方面不能全面的让我们认识知识本身,另一方面它的学科化程度是不够的。这就使得学者在研究中国社会的过程当中不能够从整体着手,而是片面的看到某一部分出现的问题。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是有所不同的,当下的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处于正在发生变化的时期,涉及到很多的问题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注定我们不能拿西方的标准来衡量自身。

  西方标准并不适合中国

  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先于中国,中国在以后的发展过程当中必然的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社会科学。中国的“西方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知识引进阶段,邓教授指出,中国当下引进西方思想与著作的力度远远不够,还要继续大量引进;二、复制阶段,在1992~1993年间,由经济领域率先开始,部分经济学家用西方的思想与经验解释中国的社会现象;三、与国际接轨阶段,这一阶段的学术研究都要求和西方的学术模式统一。
  而这三个阶段的共同点就是:以西方的经验、视角作为中国的标准。作为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中国自己没有哲学,没有自己的社会科学,要用西方的标准来检验自己,这种西方化的方式必然导致了中国的丢失。中国的哲学,中国的社会科学怎样才能走出去不成为别人的注释呢?邓教授明确说,这就要求对中国进行深度研究,不要总把中国与西方进行比较。中国长久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显示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哲学,属于自己的生存智慧,而这种社会科学完全不同于西方。
 
编后语:
  邓正来先生学养深厚,治学严谨,对于知识求实求真的心态让人敬佩,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现状所面临问题的担忧,更体现出了他的拳拳之心。在演讲过程中,听众时时被他精辟的语言所折服而不断鼓掌,他率真的性格更是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观众。在提问环节中,当大家得知邓正来先生患有喉癌时,生性豁达的他说了一句话,感动了所有人:上帝现在不让我死,有两个原因:一、他嫌我读书读得不好,就再给我一点时间;二、他嫌我做学问做得不好,就再给我一点时间。邓正来先生对于人生、对于做学问的态度,诠释了真正的学者风范。在这里,让我们衷心地祝福他:健康、平安!

摄影记者:潘兆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