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等教育的“平民化”,大学生已不再是“精英阶层”,而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通劳动力。这样的角色变化,不由得让大学生在面对激烈的竞争时感觉彷徨、迷茫甚至不知所措。大学生如何成才已成为我们深思的问题。
12月12日晚7:00,南区礼堂座无虚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求是学院院长郑强教授做客第203期“孔目湖讲坛”,为我校师生带来一场题为《当代大学生的成才之道与历史责任》的精彩讲座,郑教授以其幽默的语言、广泛的涉猎和独到的见解引起全场一阵高过一阵的掌声和喝彩声,让在场所有人领略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激情讲演。

自信率真,充满爱心的“愤青教授”
开始讲演前,由于到场人数太多,座位已经不够,郑教授让后排站着的同学坐到台上,这举动拉近了教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亲切的教授,一个平易近人的教授。郑教授一开场就播放了一段视频,用幽默的语言营造了一个活跃的环境,郑教授直言不讳地表示自己最喜欢的称号是“浙江大学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并且也真诚地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自己所获得的一系列称号和荣誉。他风趣的说自己“不低调”。 郑教授的自信、“不低调”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可爱的教授,一个率真的教授。郑教授说,没有不好的学生,对于所谓的“刺儿”学生,我们要用爱心去感染学生。要想得到学生们的喜爱,首先要有真才实学,其次,要乐于并且有能力与学生沟通交流。

拨开云雾见青天,剑指当代教育之弊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诺贝尔奖?是我们的教学条件差吗?是我们的研究条件落后吗?”郑教授抛出一个个尖锐的问题引发全场的思考。郑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物质条件好,环境舒适并不代表获得的成就、成果就多,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和成长的过程往往决定了他的人生态度。中国的孩子自小就是温室里的花朵,在长辈过度的呵护与关怀下成长,吃苦耐劳的精神已经丧失,这就是为什么国人拿不到诺贝尔奖的一个重要原因。受委屈、受挫折是后天成才宝贵的财富,历经艰苦环境的磨砺反而更能够让一个人真正成才。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郑教授指出,好的教育让人走向善良;反之使人愚昧,而且愚昧得不可理喻。郑教授指出,教育是应当锻炼人把握机会的能力和思维的品质,而如今的教育制度,恰恰让我们过早的丧失了把握机会的能力和思维的品质。他以幼儿园“讲坐姿、立规矩”、少年宫“车水马龙”、中小学生的所谓“成熟、懂事”等一系列社会现象指出,我国存在“挖掘式的智力开发”教育误区,孩子们小时候不得玩、不能玩、被别人玩,而上大学后因为“没人管难受”,开始大玩特玩,沉溺网络,盲目恋爱。郑教授提到,能考入大学,只能代表高考成绩的领先,这一步的领先并不意味着未来会步步领先,更不意味着永远领先。读书是为了兴趣的探索,而并非是为了找工作,找饭碗。只要坚持不懈,一定能取得成功。
郑教授说,盲目的接受知识不仅不能增长知识,反而会成为障碍。独立思考问题,是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如今,大学校园环境优美、建设豪华,对此,郑教授毫不客气地指出,“很多边远地区的孩子进了这样的校园,恨不得把身上简朴的衣服扔了。”在这样的校园里,学生只有穿名牌、骑名车才匹配。他对比古今中外的大学说,“真正一流的大学,更重要的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在于大学精神的树立。”对于大学生们抱怨“找工作难”问题,郑教授更是不留情面, “不是找不到工作,是很多同学不找艰苦的工作。你们是找不到享受的工作!”
心系天下,理性爱国
郑教授说,我们当代大学生最应当有的是四爱精神,爱祖国、爱家乡、爱父母、爱学校。爱自己的祖国,并不是盲目的爱,而是理性的爱。爱国需要深度,要学习敌人的优秀,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国富不等于民强,没有民族精神的凝聚,国家就没有力量。心中有国家,心中有家乡,心中有父母,心中有学校的人,才能够成才,才能够承担重任。
郑教授从全球视野出发,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说到近期的抗震救灾,郑强教授抒发出自己的心声,灾区人民是压不倒的人民,中国是压不倒的国家,中华民族是压不倒的民族。
一个缺乏自信心的民族,一个主体意识不健全的民族,一个把自身的命运托付给他人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伟大而自豪的民族,决不能幻想他人的恩赐。郑教授再三强调,不能因为学了一点知识和技能就变成“文化和精神上的孤魂野鬼”。科学是有国界的,科学家要永远爱着自己的祖国,学术研究要关注社会的需求,更要关注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郑教授慷慨激昂的讲演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犀利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对于现实的反思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郑教授在最后说:“大学教授的一个发明,一篇论文,只是人类科学发展长河中的点滴水珠,他的最大贡献,还是在于教育学生,这种贡献和影响远大于他的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