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交大要闻

交大要闻

看中美关系发展史 读国人眼中美国观

作者:  来源:孔目湖讲坛    时间:2009-10-14  浏览:1
  《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电视剧中有一句著名的台词: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去美国,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也送他去美国,因为那里是地狱。从这句话中,我们对中国人的美国观便可略知一二。美国从殖民地迅速崛起为世界超级大国可以称得上是世界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巨变之一,时至今日,中国与美国之间已经经历了漫漫两百多年的认识历程,尽管如此,由于各个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对于如何认识美国这个问题的解答,虽然早已开始,但至今为止远未终结。中国人的美国观是一个历史的考察,我们不仅要读史明鉴,更要以史为鉴。

  10月12日晚7:00,图书馆202师生云集,中国政法大学的杨玉圣教授做客第224期孔目湖讲坛,作了一场题为《中国人的美国观—历史经验与现实反思》的精彩讲座。杨教授生动幽默的语言、个性独到的见解使在场的师生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美国。

 

  世界之初见,从小变大、由弱变强的美国

  杨教授在讲座的开始就说到,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到目前为止都尚且不能说自己对中国有着深刻而全面的认识,更何况之于美国。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是曲折而复杂的,中国人要真正理解美国也是艰苦而困难的。法国用“暴发户”来评价美国,认为美国没有历史没有文化,然而杨教授指出,美国自1789年建立联邦体制下的美利坚合众国以来,历经220多年的风雨,这一段历史是不可磨灭的,在某种程度上,美国的发展史是世界发展史的缩影。美国是移民的国度,从殖民地发展到如今这个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政治、经济、军事大国,其中必定有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中国皇后号”, 开启中美关系

  不同时期中国人对美国的称呼不同,前后不同的称呼多达几十种,比如花旗国、美理哥合省国、米利坚合众国等。中美两国的正式交往开始于1784年,是“中国皇后号”构架了太平洋两岸最古老和最年轻的两大国联系的桥梁。杨教授认为,在此时中国与美国都是处于平等的地位,这样的状况维持到1840年前后,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盛极而衰的阶段,中美在此时签订了第一个官方条约,也是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从这时起,中美关系随着时代的推移开始了一系列的变化。

 

 

  从“战友们”到“滚出去”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世界都举起了反法西斯大旗,在这一点上,中国与美国达到了共识。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以“友邦”来称呼美国,当时蒋介石所领导的国民政府甚至奉行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外交政策,毛泽东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也放手与美国合作,美国使团访问中国,毛泽东亲切地称之为“战友们”,报纸上报导的文章也用了一个“顶好”来形容美国,美国的一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写了一本书,名叫《西行漫记》,这是第一本用英文正面介绍中共的图书,中美在此时用“亲切的战友”来形容是再合适不过了。

  然而,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中美之间的关系走向消极,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更是使得中美关系恶化,国人当时对美国的态度是蔑视、仇视、鄙视,报纸上的各篇报导也是责令美国士兵从中国的领土上“滚出去”,中美人民都在互相的丑化对方,双方也等于是从此时开始了近三十年的隔绝期。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开端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得到了恢复。尼克松访华意味着中国之门向美国重新打开,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中美正式建交,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美之间向着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邓小平也深知中美关系的发展对于亚太地区甚至于整个世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朱�F基说过,中国对美国不可能构成威胁,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应当是合作友好的。不可否认,美国在政治体制、政治文明、法律制度、社会经济等诸多领域走在世界的前列,美国的发展史也同样值得我们深入的探讨与思考,中国人对对待美国的态度也应该更加客观。

  杨教授说,纵观全局,中国与美国在意识形态、文明体系、生活方式等等方面都有着根本的区别,但是,君子和而不同,我们要尊重历史、尊重现实、更要尊重差异。



  (摄影记者/谭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