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交大要闻

交大要闻

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儒学大师畅谈《四书》

作者:  来源:孔目湖讲坛    时间:2010-04-19  浏览:1
  《四书》,又称“四子”,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是中华文化的宝典,也是中国人的必读书。它包括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可谓蕴含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至今读来,仍不失为具有深刻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的著作。《四书》之于中国,犹如《阿含经》之于印度,《可兰经》之于阿拉伯,《新约》《旧约》之于西方。
  4月16日晚,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做客我校第237期“孔目湖讲坛”。郭教授用其真诚质朴、深入浅出的语言,引领我校学子穿越文化长河,再一次领略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精华——《四书》的不衰魅力,在诵读与聆听中品味《四书》的悠悠古香。

  
  为己之学,方能立于后世
  
  宋代张载(横渠)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四书》的根本正在于教人如何做人。不读《四书》,便不知道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郭齐勇教授提出,《四书》是“为己之学”,而非“为人之学”。所谓的“为人之学”,也就是把做学问当作做样子给别人看的。他还认为,现在的语文教育沦为了文字游戏,反倒不比民国时期中西兼通的教育了。
  郭教授援引了两位学者的观点:首先,按照梁启超的说法,《论语》、《孟子》等是两千年来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我们既做这社会的一分子,总要彻底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生隔阂。而台湾的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讲过,以儒家文化为基底的中国文化其实是形塑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的非常重要的精神资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箴言,体现了儒家的最质朴的恕道,即宽容之道。人最“不欲”的是什么?郭齐勇教授认为,是别人对自己的羞辱和不尊重。因此,想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就应当先尊重他人。这才是维系社会的重要力量。

 

   
  追本溯源,探寻《四书》之形成

  郭齐勇教授指出,《四书》的形成首先存在文化原因。当时,士人开始积极地内在地吸收、消化和扬弃佛学,也同时吸收了本土道教,从而重建适合于中国大群人生的精神系统,包括哲学的宇宙观、形而上学、心性论。另一方面,它也是由于当时“道学”或“理学”构建的精神世界乃面临政治、民族危机,特别是外来文化思想的严重挑战,而产生的一种“文化自觉”。
  此外,《四书》的形成也具有社会原因。宋朝时期开始,平民所能接受的精神性的、蕴含社会理想、做人之道与终极信仰的文本成经典。从整个社会文化来看,《四书》成为家传户诵之学,成为朝野、城乡文化的主流。
  同时,郭教授联系现实中的“国学热”谈了几点自己的简单看法。郭教授认为,当下一些学者向公众讲述的,并不是《论语》本身,而是其自身的心得罢了。实际上,现今所谓的“国学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学热”。因为,在我国的国民教育中没有从小的中国文化宝典教育,国学并没有成为进入体制内的教育。



  含英咀华,品读《四书》精髓

  《四书》是中国人的基本信念和信仰,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不识字的劳动者,也是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应该说,《四书》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只有读懂这笔财富,才能真正为我所用。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而孔子思想的核心就在于“仁”。孔子以“爱人”为仁,以“克己复礼”为仁,同时,“忠”与“恕”近仁。孔子的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也是中国文化可大可久的依据。这些价值理想通过他自己践仁的生命与生活显示了出来,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士人的伟大标杆。
  《孟子》的思想精义,在于孟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揭示了关于人性的新观念,在于他的仁政学说、“民贵君轻”思想,和那句千百年传诵不止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养浩然之气”,郭教授认为根本在于养心,调动气来配合道义。它提倡了弘大刚毅,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情操,肯定了人为人格尊严而牺牲的殉道精神。
  郭齐勇教授最后提出,“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大丈夫”的行为标准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