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什么?它对人类的心灵情感有着怎样的诠释作用?又与整个社会背景有着怎样的相互影响关系?
5月24日晚,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女士做客第244期孔目湖讲坛,整个讲座过程中,她主要以回答问题的形式讲述写作经历,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同学们讲述了当年的奋斗历程,以及文学对于人性剖析的作用。

回首当年 艰苦岁月
不同的时代面对的是不同的人生。方方女士讲述她的青年时期,适逢“文革”,没有读书上学的机会,只有去工厂做搬运工,一做就是四年。回想当年的艰辛,倍加感叹,四年的搬运工经历给了她一个深层次了解社会底层人生的机会,她同时也并没有放弃业余时间阅读书籍,为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下一笔巨大的财富。
文革结束后,方方考取了大学,进入中文系,从此人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她回忆说,那时距文革结束不久,大学里的文学社争论的都是“文学能不能写爱情”、“文学能不能写悲剧”’、“文学是不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些在今天看起来很可笑的话题。因为文革时期的样板戏中的主角是没有配偶的,而早恋是被视作“流氓行为”,学校一旦发现就是要全校批评,甚至青年必须到30岁时才能谈恋爱。
回首当年,方方女士认为这是不符合人性本身,所幸拨乱反正,给予了一代人新的希望。当然,反思当今,现在的文学又转向了另一方面:现在社会以“钱”为纲,一切向钱看。今天的人们虽然不再为了政治而写作,却变成为了赚钱而写出大量文字垃圾。
当今社会 价值多元
整场讲座都是以学生提问的方式进行。许多同学的问题涉及到当代文学以及韩寒、郭敬明等80后作家现象。方方女士说,当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人们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取舍。在她眼里,韩寒、郭敬明这些“孩子”都是当年从“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她也正是其中的重要评委之一。方方女士说,韩寒的影响不在于他的文章写得有多好,更多是在于他敢于说出当下人们的心声,其社会意义更大于文学意义。如果说韩寒是“把社会的病因揭开来给人们看”的话,那么郭敬明则是“因为社会生病了而抚慰人们的心灵”,二者都有自己的受众群体。
80后作家很有才华,但他们写出来的东西是雷同的,因为他们的经历太相似,作品没有独特性。优秀的作家都需要在社会中摸爬滚打,只有这样对社会有深刻的认识,阅人无数才会有对社会现象敏锐的洞察力。

阅读文学 收获涵养
方方女士说,文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最重要的是很多人有表达内心感受的需要。当然,在她所处的那个年代,写作还能解决经济问题,得到一笔收入不菲的稿费,何乐不为?她一开始写作就是经济原因,用笔养活了母亲和家庭,直到现在,生活也主要来自稿费,而写作过程也是充满精神的快乐。
经历过生存的艰辛,方方女士不赞同做清贫作家,不顾一切写作是不明智的,那是自私,因为每个人都必须面对自己的家庭、父母、小孩,首先要解决生计问题,才能去谈高尚的理想。
但是,阅读文学作品是每一个人的人生必修功课,可以增强人的涵养,体会到内心深处的价值感。每个人对于美的定义不尽相同,因为每个人的角度、经历不同,因而真正的美的定义是没有的,它包含着个人感情,文学也一样。几千年以来,文学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每个人都能表达自己的不同的经历、人生,而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在文学中找到个人精神的需求。
对同学们的建议,方方女士认为,一定要读文学经典,那些书籍是经过时间的洗礼的佳作,是历史沉淀下来的财富。方方女士痛心地说道,现在很多人是通过电视剧的形式了解文化经典,而不是阅读原著,不读原著是很可怜的。

时代弊病 文化之痛
社会的事件无疑是反应当下文化的最现实佐证。
谈论到近期一系列社会事件,如“砍小孩”、“全村人为政府下跪”、“富士康十连跳”等事件,令人深省。经济发展是有规则的,而文化没有;社会是在进步的,但文化没有随之发展。这是作家所关注的,文学关注人性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作家是站在人性的角度,不是为体制服务,它是相对地为弱者服务的,具有悲悯情怀。
方方认为,好的体制和和平的生活可以张扬人性善的一面,而不好的体制则会挖掘人性恶的一面。比如行贿,大家都觉得不好,因为丢脸还损失钱财,但大家都会去做,因为你不做,别人会做,但事后你就只有倒霉了。
生存的哲学对于每个人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出身不同,奋斗的途径也不同。穷孩子没有背景、没有技能,但是他们也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当没有正当手段能达到时,他们就会不择手段。自由找工作是社会的进步,但也带来了更加不公平的东西,使穷人的孩子生存更加艰难。社会是在进步的,改革中的问题也是存在的,每个人都要靠自己去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