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交通大学的校园一角有2间小屋,虽不起眼,却充满温情。
春天,阳光从窗口洒进来,溢满小屋——
外面的一间,房间中央整齐地摆放着的几排铁制衣架上,挂着一件件平整洁净的衣物;靠墙一侧的立架上,码着各式牛仔裤、休闲裤;靠墙另一侧的立架上,摆放着款式各异的拎包、钱包、挎包、皮鞋、凉鞋……
里面的一间,是一个典型的“货仓”:有齐墙摞起来的鞋盒,有用崭新的编织袋装好的洁净衣物、被褥……
这些物品,有全新的,也有五成以上新的,均由学校学生和社会各界捐助;生活贫困的学生,凭学校发放的“爱心卡”,即可在此免费领取自己所需的物品。
小屋,由此有一个好听又暖心的名字──“爱心超市”。
它的创办者,叫徐钢,南京军区签约培养国防生的华东交通大学2006级交通工程专业国防生。
他是学校的特困生,却连续4次将助学金让给别的同学
徐钢1987年出生于江西修水的一个小山村,这里曾是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红色热土”。
和同龄人相比,家境贫寒的徐钢有着太多的不幸——
2003年,徐钢的父亲外出打工时遭遇车祸,肇事司机逃逸。因缺钱治疗,徐钢父亲的右脚落下终身残疾。高中3年,徐钢在学校靠为食堂洗盘子和做家教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
2006年,徐钢被华东交通大学录取。喜讯传来,不幸也同时降临——徐钢的母亲也遭遇了车祸。
带着乡亲们凑的800元,徐钢抹着眼泪走出了大山。可是,800元怎么上大学?
报到时,学校得知徐钢的困境,为他找了一个勤工俭学岗位,还为他开辟了“绿色通道”——先上学,等自立后再补交学费。
徐钢入学前曾经有过的悲凉和无助,被这股暖流融化了。
第一学期,作为特困生的徐钢,主动把评助学金的名额让给了别的同学。此后,徐钢又连续3年将助学金让给了别的同学。
2007年3月,徐钢依托校园网,建立了一个“自强源于自立”QQ群,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导贫困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先后帮助96名同学走出心理困境。由于徐钢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晒”出去,网友们称他为“阳光男孩”。
这一年,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徐钢“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
他4天的伙食费只有20元,却将1500元奖学金捐给白血病患者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乐于助人的徐钢总是很忙,“走路都是一路小跑,跟他打个招呼都很匆忙。”
——2008年初,我国南方发生雨雪冰冻灾害。担任学校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实践部部长的徐钢,组织同学利用寒假在南昌火车站做志愿者。“一个多星期,每天从早上6点干到晚上11点,每2天轮换一次,唯独徐钢没有轮换。”软件学院2006级学生顾晓东说。
——2008年夏,华东交大教工何忠义的女儿何礼佳身患白血病,急需40万元的骨髓移植费用。徐钢带头把自己刚刚得到的1500元奖学金全部捐献,他还和同学们发起爱心行动,历时7天共募捐到31万元。
也就是那段时间,每天和他一起打饭的同学杨杰无意中发现,徐钢饭卡里只有20元竟坚持了4天。
——汶川地震发生后,徐钢向学校主动要求承担“汶川地震救灾”募捐活动。他组织116名志愿者组成募捐队伍,连续20多天,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共为灾区募集了127万元。当年暑假,他还根据网上的支教求援信息,只身一人赴四川甘孜理塘县支教1个月……
2008年11月,徐钢被评为江西省“十佳青年志愿者”。
他创办“爱心超市”,让爱心和温情在校园传递
2007年6月,准备迎来第一个大学暑假的徐钢看到,一些同学毕业离校时,把很多衣服、鞋子、被子等生活用品丢弃在宿舍。
“有些衣服,贫困山区的孩子连过年都穿不上。”于是,经校团委批准,徐钢创办了利用旧物品捐助贫困群体的“爱心超市”。
6月的南昌,徐钢顶着炎炎烈日,利用休息时间和双休日,推着三轮车,在毕业学生的公寓楼之间挨个宿舍地收旧衣物等。收回来后,他又一件一件地洗干净、整理好,常常干到深夜。
一些不知情的同学对他产生了误解:“当破烂王是很赚钱的!”“大热天的,他又不是傻子!”
经过1个多月的努力,徐钢共收集了鞋子500多双、衣服4000多件、被褥100多床。
“他把这些东西打理得很精致,分门别类摆起来,让来领取的同学感觉像是在‘买’新东西一样。”土木建筑学院2007级学生邓文红说。
现在,徐钢的“爱心超市”已有30多名成员。自创办以来,“爱心超市”已累计为3700多名贫困学生、农民工等送去了上万件物品。一些曾受到帮助的贫困学生,毕业后也回来捐助“爱心超市”。
今天,“爱心超市”已成为江西省高校学生社团的一个品牌。
徐钢于2007年初被学校补录为国防生。玉树地震发生后,正在部队见习锻炼的徐钢第一时间给学校打来电话,将自己刚刚获得的“茅以升教育希望之星奖学金”和“校长奖学金”共5000元,全部捐给了玉树灾区。
入学以来,徐钢的专业文化学习成绩都在良好以上,先后16次获“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或表彰。即将毕业之际,徐钢向组织递交申请:志愿到艰苦边远的部队去。
(新华网2010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