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却实行着两样的制度;同样的文化渊源,却有着不一样的社会生活。然而,海峡的存在、制度的不同,并没有阻隔大陆和台湾的交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化,台湾和大陆的交流向着更广更深的层次发展。不断地交流,生活在大学校园的我们,早已习惯了来自宝岛台湾的文学作品。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琼瑶的《在水一方》、刘墉的《攀上心中的巅峰》等;年轻人的流行中,周杰伦、蔡依林、潘玮柏的歌曲,早已像空气一样融入了生活。台湾人是怎样看待大陆发展的呢?大陆人又如何从台湾的社会生活看中国的发展思维呢?
5月17日晚,图书馆202报告厅人头攒动。来自宝岛台湾的陈宏志博士做客第242期孔目湖讲坛,为我校师生带来题为《从台湾的社会生活看中国的发展思维》讲座。陈宏志博士运用地图、数据、图片等详细介绍了台湾的人文地理、社会生活等方面,全面生动地展示了台湾的整体情况。他放眼台湾社会生活,冷静地分析中国发展思维。

宝岛介绍 地理人文百科
陈博士首先介绍他自己的丰富经历,然后从人文地理等各方面详细介绍,并希望他的介绍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台湾。同时,他也强调他介绍的台湾的情况是相对、普遍性的认知,不是绝对的。
台湾地理位置上,是日本海上生命线的必经之地,是美国包围中国的重要战略位置,因而台湾在国际上是个备受关注的岛屿。行政区划上则和大陆基本相同。
人口结构上,汉人占总人口的98%,原著居民占2%。汉人又分为河洛人和客家人,此外还有外省人。这些人都传承了中华文化,虽然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对台湾也有影响,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仍是主要的纪念假日。教育文化与大陆基本相同,其大学密度世界最高。岛上居住人口主要说国语,少数人说闽南语,信仰以佛教、道教为主,兼有其他宗教,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宗教,但逐渐被汉化。崇敬祖先表现在清明节非常受重视。随着两岸的交流,大陆流行的新词语,在台湾年轻人中被广泛使用,比如“手机”就取代了台湾的“行动电话”。
地形地貌上,平原、盆地狭小分散,只占地形的三分之一。但是各种特殊的地理奇观并不缺乏。因北回归线的穿过,加之挺拔的高山,土地面积不大的台湾拥有丰富的气候类型,从山麓到山顶,就可以经历热带到寒带的变化。丰富的气候类型造就了多样的旅游资源,如日月潭、阿里山公园等;还有人文的故宫博物院等,而且这些景点都是免费开放。

台湾生活 便利和谐社会
陈博士在介绍台湾社会生活时,非常自豪地说,台湾做到了全民皆有医保。民众可以自由选择医院。
生命教育上,台湾小学、中学直至大学都非常重视生命的教育和关怀。学生被要求做志工服务,这极大地培养了民众的公共服务意识,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台湾有分布广泛的民间自发组织慈济功德会。它在平时的贫困、医疗、临终关怀等都做了非常人性的关怀;在灾难时,它更是全体动员到灾区前线救援。陈博士提到,在汶川地震以后,第一支来自海外的救援队就是慈济功德会。
城市的基础设施都备有无障碍空间,没有别人的帮助,残疾人都能自己在城市间畅通无阻。老年人的保障做得很好,每一个老人都能从政府领到比较丰厚的养老金,幼儿也能得到相应的教育经费。无论是寄快递还是办驾照抑或是纳税,只要是能想到的生活中的事情都能在商店办妥。这种商店遍布全岛的各个角落。这就造就了非常便利的生活。
出于对别人的关怀,台湾流行着口罩文化;交通中,没有任何红灯或者鸣喇叭的现象;地铁站里充满文化艺术,而不是广告;劳动工作中也不乏利他价值的表现。这种利他的价值观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此外,台湾更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任何人都有很自由的发言权,只要不是诽谤别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观点不一致,别人也会尊重你的发言权。即使是五十万人的游行也不会出现暴力行为。

中国大陆发展 软实力有待加强
谈到大陆发展,陈博士首先肯定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但软实力有待加强。他指出,中国是一个重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国家,这是与西方个人主义相对立的,因而在发展中,要正确处理这两者的矛盾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
陈博士认为,孝顺、负责任、有潜力是评判一个人的标准。一个不孝顺、不负责任的人,不可能为社会作贡献。而推己及人与利他价值观的树立则会大大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陈博士强调,人与人的互动不能只从自己的利益思考,而是要从对方的角度思考。
陈博士指出,中国的硬件设施建设快速进步,并不断改善。大陆民众不要把所有不好的责任都推到政府身上,一个美好社会的建立需要全民建设和维护才能实现的,政府单方面不太可能做到,况且中国很大。因而,民众如果对国家或者政府有所期许,应该首先从自身做起,则整个的社会环境会变得更好,反过来又影响个人。
一个和谐的社会的建立需要政府的规划和大力发展,更需要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民众的支持、配合和维护。社会的进步需要时间,需要等待。中国民众不要失去信心和耐心。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了前进的步伐。团结一致,智慧的中国人能够建立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