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化的演变发展中,汉字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书法,就是汉字书写的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它犹如一面镜子,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都可以从中窥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书法具有如此的魅力呢?
6月10日晚,著名书法大师、中国矿业大学纵晓林教授做客第246期孔目湖讲坛,为我校师生带来一场题为“国宝书法”的精彩讲座。
纵晓林教授,江苏徐州人,生于书香门第,六岁治艺,酷爱书法。先后师承胡叙之、钱书樵先生习画,且获黄龙先生治印真传。其书路节脉则是先习颜柳唐楷,风骨皆得而转入汉魏碑刻,尽得其形神而将碑帖合一。这是纵教授第二次与交大学子会面,时隔三年多,这位已入花甲之年的老人纵横捭阖、谈论古今,以其独到的见解赢得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讲座伊始,纵教授写了四幅墨宝分别赠送给能回答他四个问题的听众。在场师生积极发言,气氛十分轻松、融洽。
(纵晓林教授现场为同学们挥毫)
传统文化边缘化 精神缺失
作为我国“三大国宝”(京剧、中国书画和中药草药)之一,书法艺术承载的内容厚重,具有冷静、自省的特点,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纵教授指出:“书法这一小技能中却暗藏着大文化,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的汉文化还需要靠文字来传播。”
从秦始皇的“书同文”到汉代改小篆为隶书作为主要字体,再到唐代发展了比划的样式直到现在基本已经形成了的五种字体(篆书,隶书,行书,楷书和草书)。如今,书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逐渐淡出日常生活,实用功能减退。纵教授说:“受西方文化的侵蚀,人们淡忘家书抵万金的意义。网络的兴起,改变了产生书法的环境,汉文化的异变使传统文化逐渐边缘化。”有些不懂诗词歌赋的人却能成为书法家,书法界热闹了,却增添了几分空虚,真正懂得传统文化的人寥寥无几。
既要保证社会主义,又要保护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不能缺失,国学虽大,但任然有边有际。纵教授鼓励我们学习书法之前要了解历史、诗词和京剧戏曲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知书法,爱国宝”。
(小朋友也兴致勃勃地观看)
书法与哲学的结合 声情并茂
西方文化注重的是“形”,要求的是科学的支撑;中方文化注重的是“意”,需要的是精神的支撑。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纵教授说,中国书法的美学原理是人心理和身理得微妙表现。一个字如果将其比划拆开,就毫无意义可言,它注重的是一种精气神的统一,用造字法和结构相结合,即做到声、形、意和人格的统一。“书如其人”就是将笔墨与意境的完美结合的佐证。
中国书法艺术中,美学的章法布局,讲究的是精气神韵的结合,在讲究黑白、浓淡、虚实和粗细的文字中结合了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空灵”和“无为以及”阴阳五行学说中的部分的观点。书法是一门有法度的高级艺术,在“是与不是”的探究中达到哲学的最高思想。纵老认为“简化字归根结底是破坏了造字法。”他以极其犀利的语言指出如果只有一小戳人想去改民族文化,岂不是挖老祖宗的根?哲学与人文精神的不谋而合,说明了书法艺术与哲学息息相关,完美的结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纵晓林教授演讲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同学们聚精会神)
多元文化 回归传统
世界上的四大文化圈(伊斯兰阿拉伯文化、日尔曼文化、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中只有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得以延续至今。纵教授指出,究其原因,是因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最重要的工具——文字。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毋庸置疑,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亚洲的汉文化圈,二战中的日本基本面临亡国的危险,这个弹丸之地的传统文化却保持的如此之好。他们吸收各国文化之长处,并保留本国传统民族文化不受侵犯。将这种多元的文化应用与传统文化,并保护自己的文化,一个重要的捷径就是提出了文化遗产保护。文字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它在关键时刻总能推动历史的发展,甚至能挽救一个国家的命运。没有人类就没有历史,没有历史星球将苍白无力,无论如何,传统文化都是一个民族力量的支撑,对它们我们要做到永不丢弃,奉为至尊。
一个人,一支笔,一台墨。纵老六岁写字,而今年近古稀,还打算将书法之路继续走下去,他说:“尊重传统,追求书法,一直传承下去,仅此而已。”身为高等学府知名书法老师,但毫无轻快做派和缺乏负气的狷介,更无中国文坛盛行不衰的狡诈刁钻和盗世欺名。他对书法的追求已不仅是对生活的需求,更是对精神的充实。纵老将书法归结为三个作用,第一是提高素质,二是完善人格,三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他亦希望我们能以此为标准,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献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