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领袖毛泽东曾这样评价粟裕:“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原中共中央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也曾题词:“伟大的战略家,粟裕大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为迎接国庆到来,9月29日晚,著名军史作家 张雄文先生做客第249期“孔目湖讲坛”,秉着恢复历史真实的态度,为大家讲述粟裕同志的丰功伟绩,并评述了他一生的军事政治生涯。
发为干戈白 心于社稷丹
1907年8月10日出生于湖南省会同县伏龙乡(今坪村镇)枫木树脚村, 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1日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赣粤湘边,开始了戎马生涯。粟裕纵横全国主战场,领着一支数量不大的军队,却是四大野战军里歼敌最多,更多次打出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战役:苏中首战,七战七捷;莱芜角逐,血战孟良崮;淮海战役中更是充分体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战略头脑。
提到粟裕将军去世原因,大家都感到特别惋惜。有一段时间粟裕的头会经常莫名的痛,有时用冷水浇头才能解除疼痛,他于1984年2月5日病逝于北京,去世后火化身体是才发现粟裕头部有三块弹片留有脑中一直未取出,这位共和国的将军后半生都受此困扰。
戎马一生 二让元帅
论述华东野战军,粟裕和陈毅的关系不得不提。
在淮海战役中,陈毅、粟裕之间发生了3次重大争论:一是先内线作战还是立即外线作战之争;二是两淮保卫战之争;三是战略出击方向和出击时机之争。事实最终证明毛泽东将野战军的战役指挥权授予粟裕是正确的选择。在抗美援朝战役中,毛泽东再次点将,定粟裕为抗美援朝第一司令员人选。但当时因粟裕和林彪都有病在身,彭德怀被定为最终人选。
张雄文先生评价说,从“德”来看,粟裕有古名将风,曾两让司令,粟裕本人也说:“评我大将就是足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他就是这样一位将战争艺术发挥到如此淋漓精致的军人、名将。
三十六年是与非 身正不怕影子斜
张雄文先生指出,元帅们当时对粟裕有些意见。历史上陈毅和粟裕就有误解与分歧(“黄花塘事件”和前面提到的战争年代的陈粟之争)加之聂荣臻、彭德怀对粟裕的误解,使粟裕在党内时常忍受着委屈甚至是被批判的痛苦。但粟裕问心无愧,心胸坦荡地说:我相信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够说明自己!
终于,1993年10月28日,在粟裕逝世10周年之际,粟裕的5个老部下联名给中央军委写下了《建议召开粟裕同志逝世十周年纪念会或座谈会的报告》,再次提出给粟裕平反,终于在三十六年后昭雪于天下。
“谦虚谨慎,功勋卓立”张雄文先生如此评价粟裕。他壮岁封衔正可运筹帷幄大展宏图,结果一朝跌倒遗恨终身,虽得善终却未能在施展才智雄心。被撤总参谋长职务后调到其他部门,虽是一闲职,粟裕尽职尽责,仍然在军事理论上进行研究并作了一定贡献。如此一位将军,足以名垂千古。
(附:粟裕大将平反的结论)
1994年12月25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和张震,联名发表了题为《追忆粟裕同志》的文章,同时在《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刊登。文章明确指出:“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这篇文章经由南京军区和总政治部先后草拟,总政治部、中央军委、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修改审定,最后由江泽民总书记审阅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