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交大要闻

交大要闻

杨朝明:读孔子思想 谈中庸之道

作者:  来源:孔目湖讲坛    时间:2010-10-16  浏览:1

  
  10月15日晚,图书馆202“站”无虚席,场面火爆。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做客第250期孔目湖讲坛,为我校师生带来题为“谈谈神奇的‘中庸’之道”的精彩讲座。
  讲座中,杨朝明教授以其独有的学术激情、风趣幽默的谈吐、深邃广博的学术视野,就孔子文化与孔子所主张的中庸之道作了精辟的解读。

(讲坛报告厅后新挂的书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中庸”之神奇与尴尬
  何谓“中庸”?“庸”,即为“用”也,“中庸”就是“用中”。 孔子曰:“执其两端用其中”。意为恪守中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折中致和,并且要做到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上古帝王注重“中”道。《尚书》有“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杨朝明教授介绍说,中庸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方法论。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中华民族和谐中道的民族品格,都与之有一定关联。
  然而,中庸也曾备受误解,被人们认为即是所谓的“折衷”、“调和”。
  时常会有这样似是而非的论调:中国近代的落后的根源就在于中国人“太中庸”了。如此以来,中庸思想无疑成了中国落后的罪魁,罪莫大焉!这些论调使得“中庸”在某个时期陷入尴尬,虽然这些误解在后来一一被推翻,但也正是由于中庸的这些神奇与尴尬使它更具有魅力。

(杨朝明院长)


  古代的“中道”传统
  “中道”的发展与影响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对此,杨朝明介绍说,宋代推崇“中庸”,曲阜孔庙第三道大门弘道门的后面还有一道门,红墙绿瓦,上悬匾额“大中门”。该门原名就叫“中和门”,后来方改为今名。不管是原名还是今名,都是后人对孔子中庸思想的一种理解和推崇。
  而在古代,“中道”俨然成为了一种传统。清华大学曾在一批竹简文献中发现了一篇周文王的遗训,其主要观点便是“中庸”。而无论是西周初年的思想“人道尚中,耳目役心”,还是周代的“师氏掌国中、失之事,已教国子弟”,都反映了“中道”在古代已经深入人心。

(耄耋老者也来聆听中庸之道)


  “中道”与社会管理
  杨朝明说,孔子主张以礼制“中”,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粗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谄媚);勇而不中礼,谓之逆(忤逆)。”由此可见,“中道”在社会和人与人之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教人言谈举止上讲究分寸、适可而止,凡事寻求合宜状态。这便逐渐塑造了处事恭顺、恪尽职守的民族心态。
  在社会管理方面,“中道”强调以民为本,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由此,孔子希望人们言行合乎“中道”,能够做到“言忠信,行笃敬”。

(同学提问)


  孔子所谓刑罚之“中”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这是刑罚之“中”。
  古代刑罚还要求“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以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亦不失其罪者,教使然也。所谓礼不下庶人者,以庶人遽其事而不能充礼,故不责之以备礼也。” 周代则“以刑教中”,而在执行“鲁法”时,孔子考虑的重点多在于对社会的影响,在于对民众的教化意义。
  讲座最后,杨朝明总结道,“中国民族最讲持中之道,中国儒家学说的根本思想便在中庸之道。”的确,中庸乃中华文化之精髓、民族之灵魂。因为它孕育了华夏智慧与文明,并使之生生不息。

(摄影:讲坛记者 唐施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