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上午,第四届国际计算机与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议与第一届智能无损检测与信息处理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昌滨江宾馆拉开序幕。科学技术部信息中心副主任王学勤,江西省科技厅副厅长吴文峰,我校校党委书记张安哥,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孙大文,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教授K. C. Ting,中国农业科学院教授、农业部信息专家组组长梅方权,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农业大学中欧信息中心主任李道亮及我校副校长史焕平、研究生处处长刘平、科研处处长杨辉、机电工程学院院长熊国良等来自国内外的领导、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开幕式。开幕式由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我校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刘燕德主持。







张安哥在会上首先向各专家学者简单介绍了我校的发展情况。他说,在“十一五”期间,华东交通大学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中部山区新农村信息化、长江中下游地区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方面在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如今全校师生员工正围绕“质量、水平、效益”这个主题,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把华东交通大学建成有竞争力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此次会议搭建了一个交流研讨的广阔平台,对我校师生而言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这将进一步推动我校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王学勤发表讲话。他说,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在新时期突飞猛进的发展,是缩短城乡差异这一鸿沟的重要途径。此次大会专家们相互交流经验,探讨工作,取长补短,这将有效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步伐,进一步促进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
吴文峰在会上强调,“智慧地球、物联网、传感网”等新概念、技术、产品不断创新变革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推进江西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赵春江认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 建立可持续农业和粮食生产系统,是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一种有效方式。各专家通过此次会议交换想法,探讨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中遇到的机遇和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道亮说,此次会议提供了一个在智能检测和信息处理、信息的加工与检测等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相互交流探讨的空间,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当前发展和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研讨会后,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计算机及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智能传感、监测和控制技术、普适化农村信息服务技术等方面举行专题报告,并进行交流研讨。
据了解,此次会议由中国农业大学、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北京农业信息化学会主办,我校承办。旨在促进智能无损检测与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提高计算机及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水平,汇集国际社会的研究者和从业人员,推动国际知名专家学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回顾和探讨智能检测技术及计算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最新进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摄影/薛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