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交大要闻

交大要闻

曹立波:红楼人物的诗意空间

作者:  来源:孔目湖讲坛    时间:2010-11-26  浏览:1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第五回《红楼梦》引子

(曹立波 教授)

  作为《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和薛宝钗,“怀金悼玉”这一主旨在二人身上体现的可谓淋漓尽致,二人的雅致与风流也成为永不过时的话题。
  11月25日晚,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曹立波女士做客我校第256期孔目湖讲坛,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红楼梦人物的诗意空间”的精彩讲座。曹教授以黛钗为中心,从容貌、才华、情感等三个方面诙谐且深刻的分析了黛玉和宝钗二人在《红楼梦》中的诗意化形象,赢得了师生们的共鸣。

 
  “雅”黛玉:被束之理想的高阁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宝玉的《咏白海棠》中的这一句所言的便是林黛玉。形神皆似西施的黛玉有着人面桃花的病态之美,“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更是让宝玉一见倾心。较之容貌,她的才华与情感尤为不可多得。对此,曹立波重点介绍了她的口才与诗才。黛玉俏语雅谑,形容进大观园的刘姥姥为“母蝗虫”;黛玉伶牙俐齿,《红楼梦》戚序本回前诗就提到“幻情深处故多嗔,岂独颦卿爱妒人?”。黛玉对诗的把握入木三分,信手拈来的有《葬花吟》、《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另有和众姐妹同题吟咏并夺魁的《菊花诗》,“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风流别致的《咏菊》,“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
  “诗意”,有着理想主义的追求,使得黛玉变得挑剔,感时伤怀,为春夏易逝而伤,为落花而伤。对于黛玉的一生,曹教授惋惜道,“诗意”说来绝不是什么坏的品性与习惯,但恰恰是这份诗意使得她在偌大一个贾府中显得格格不入。“诗意”可以说是黛玉的态度,也是最终酿成她个人人悲剧的重要原因。



  “时”宝钗:被请进现实的厅堂
  “梨花一枝春带雨”,蕴含丰润与淡雅之美的薛宝钗与杨贵妃有着几分相似。在衣着打扮上,她不化妆,不戴花,不穿华丽的衣服,可谓天生丽质,“珍重芳姿昼掩门”贴切的描绘出了她的端庄与矜持。除此之外,曹教授还强调了宝钗的才华。在《红楼梦》众多人物角色当中,宝钗在管理层面上表现的出类拔萃、精明有方,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儒”与“商”完美结合的崭新形象;在诗才上她则表现的出众文雅,“珍重芳姿昼掩门”、“淡极始知花更艳”,含蓄而浑厚,对诗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宝钗在《红楼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她的审时度势,“时”、“冷”之风使的她在家中与人关系甚好,受众的喜爱。关于世人对宝钗的性格争议,曹教授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宝钗虽世故圆滑,不及黛玉的真诚和湘云的豁达,但她成熟稳重,体贴人情。同时她也是封建礼数的守卫者,并深受其害,可悲可叹。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宝钗并非十全十美,却令人掩卷难忘。

  “兼美”:对 “钗黛合一”的呼唤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是对黛玉和宝钗二人的德才的真实写照。黛玉之真,宝钗之善,彼此之间的友情虽未溢于言表,却难以忽略。曹教授举例说,在第四十回和四十二回的行酒令中,他们互相宽容,彼此肯定,另有第四十五回燕窝粥的体贴。不过二人在性格上极为不同,主要体现在待人接物上。对待闺中密友湘云,黛玉注重心灵的交流,宝钗则重在物质的关心;对宝玉的感情,黛玉本着追求知己、用情专一的态度,宝钗则是情不自禁、含蓄内敛。一个是知心的妹妹,一个则是贤德的姐姐。
  不仅如此,黛玉和宝钗在《红楼梦》中的结局也迥异万分,一个是“枉凝眉”的悲凉,一个是“终生误”的叹惋。作为《红楼梦》中的重要角色,二人虽各有不足,但真实,且各有其可爱之处。对此,曹教授打趣道,如若现实中“钗黛合一”,人物堪称完美。
  讲座最后,曹立波针对宝玉的“女儿论”中所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巧妙的把黛玉喻为泪、宝钗为雪、湘云为酒、妙玉为茶,口吐莲花、深入浅出的为交大学子讲述了一场诗意的红楼“情”,并告诫各位“红迷”读《红楼梦》时应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作者写人物时所蕴含的审美情趣,真正体会其中的诗意。

(摄影:唐施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