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朝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很特殊的一种类型。
中朝关系的特殊性源自两国革命年代革命志士为抗击共同的敌人并肩战斗而结下的革命情谊。进入21世纪的中朝关系已经具有一系列当前条件下的新内涵和新特点,但历史因袭下来的“特殊性”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对中朝关系的正确理解。今年发生的“天安号”沉船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中朝关系的关注。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中国与朝鲜的关系呢?
(余伟民教授)
12月16日晚,图书馆202座无虚席。华东师大人文学院历史系主任余伟民教授做客第259期孔目湖讲坛,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国与朝鲜关系的历史解读”的精彩讲座。讲座中,余伟民旁征博引,从历史的角度为同学们解读了中国与朝鲜特殊关系的形成与演变。
中朝革命运动的历史联系
中朝两国山水相连,近代以来的历史命运也息息相关。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流亡中国的朝鲜革命者与中国共产党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成为中国革命的参与者,也成为革命胜利后建构两国关系的主导力量。
大体而言,抗日阶段流亡中国的朝鲜革命力量可分为中国关外地区的“抗日联军”系统和中国关内地区的“独立同盟”系统。前者虽然也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但由于战争形势和活动地域使然,包括中共党员在内的抗联队伍主要接受苏联方面的援助,与延安的中共中央很难建立直接的联系。而后者从一开始就受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的直接支持,其抗日活动也被纳入中共开辟的敌后根据地的统一部署中,因此被称作“延安派”。1945年8月朝鲜光复后,流亡国外的各派政治力量先后回国,其中在朝鲜北部发挥作用的主要是金日成为首的抗联游击队派和武亭等为代表的延安派。
1945年底、1946年初,延安派干部回国当时,在苏联占领当局的策划下,北朝鲜地区已经建立了新政权。属于抗联游击队系统的金日成于1945年8月随苏联军队回到国内后被苏联占领当局选定担任新政权的最高领导者。在北朝鲜国家的行政、立法和军事机构的组建中,延安派成员被分散在各个系统,未能占据主导地位。
中朝两国领导人高层关系的建立是在1948年北朝鲜正式建国和1949年中国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这时,中共中央领导人面对的朝鲜主要领导人已经不是那些曾在华北抗日的延安派干部,而是过去并不熟悉的来自东北抗联系统的游击队派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朝两国正式建交。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在军队系统的原延安派干部发挥了作为战地指挥官的重要作用。 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后,朝鲜战争形势逆转。正当朝鲜危在旦夕之时,应金日成的请求,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再次扭转战局。朝鲜战争停战谈判阶段,朝鲜高层各派系的权力斗争已经开始。在战后的政治清洗中,延安派干部也成为受打击的对象,有些因承担战争失利的责任而遭处分,有些被冠以各种罪名而在朝鲜政治舞台上消失。
(余伟民教授走入报告厅)
1956年后中朝关系的调整和政治同盟的形成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改变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格局。在国际共运领导权和意识形态正统权的竞争中,朝鲜处在苏联和中国两大势力之间,这种地位既给金日成造成压力,也给他带来机会。从1955年起,金日成利用正在凸现的中苏矛盾,开始提出自己的“主体思想”。
1956年6、7月间,为了争取经济援助,金日成率团对苏联、东欧共九个国家进行为期49天的访问。此期间,受苏共二十大精神和东欧国家变革形势影响,对金日成不满的一批延安派干部酝酿改变党的领导机构和运作方式。这一举动遂发展为所谓“八月事件”。在金日成回国后召开的朝鲜劳动党中央全会上,批评金日成的延安派干部被作为“反党分子”处理。中共中央获悉后曾与苏共中央协商派出联合代表团进行干预。中苏两党的干预缓解了朝鲜党内危机,也暂时改善了延安派干部的处境。
1956年10月波匈事件的发生引起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关系的调整,中苏关系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正是在中苏关系发生变化的过程中,毛泽东与金日成在出席1957年11月莫斯科会议时举行了会谈,双方确定了在国际共运新形势下两党两国关系的基调和政治框架,中朝“革命友谊”由此揭开了新篇章。在中朝关系发生变化的过程中,朝鲜国内以批判“八月宗派集团”的名义加快了对延安派干部的清洗。1958年3月6日,在“朝鲜劳动党第一次代表者大会”上,金日成作了关于“肃清延安派”的总结报告。至此,延安派作为一个有中国背景的政治派系,最终被清除出朝鲜的政治舞台。延安派被清洗后,中朝“革命友谊”的朝方主体转化为清一色的金日成派系,那些曾与中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延安派战友则不再出现在官方的历史记载中。
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1961年7月11日,《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在北京签订,中朝同盟正式形成。
(讲坛同学和余教授合影)
历史对现实的启示
当前的中朝关系是毛泽东、金日成时期留下的历史遗产,其“特殊性”在于历史传统与政治关系的交织,在特定形势下形成的政治同盟关系主导了关于革命友谊的历史叙事,因而历史上的一些革命友谊的史实被政治因素遮蔽了。恢复被遮蔽的历史真相是正确理解历史传统的前提,中朝两国人民的革命友谊是客观的历史存在,而由现实国家利益界定的两国间的政治关系则随着国际格局和形势的变化发生着动态的调整。在解读中朝关系的现状和走向时,我们可以从历史经验中获得启示。
讲座最后,余伟民耐心详细地为师生们解答了中朝关系、中国外交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并建议大家从历史的视角分析国家关系,赢得了师生们的阵阵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