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交大要闻

交大要闻

尚重生:当代中国社会精神蜕变问题探析

作者:  来源:孔目湖讲坛    时间:2011-03-14  浏览:1

  当前中国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伴随而来的不仅是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还有物欲横流下的群体精神蜕变。当社会群体迷失了生活坐标、被冲垮了原本的道德底线时,我们不禁要问:一个价值混乱、信仰缺失的民族能走多远?
  3月12日,被誉为武汉大学“四大名嘴”之一的尚重生做客第264期孔目湖讲坛,为同学们带来一场题为“重建价值和信仰——当代中国社会精神蜕变问题探析”的讲座。尚重生言辞犀利、幽默,不少师生慕名前来,场面持续火爆,他鞭辟入里的分析带给听众一场听觉的盛宴。

(武大“四大名嘴”之一 尚重生 /摄影:高宁波)

 
  中国社会精神之现状——价值混乱 信仰缺失
  人活着总是要被一些“形而上”的问题所困扰,这样一些人生命的意义、信仰就会被颠覆,人的生活就会混乱——这被尚重生称为“意义的困扰”。一些官员唯GDP是图,片面追逐经济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给子孙后代留下的只是一堆虚幻的数字;种种的社会矛盾,社会上的不和谐现象,归结于一点:就是人的意义的迷失,价值和信仰的缺失,精神层面的断裂。
  尚重生指出,人一旦到了某种地位高度后,支配他行为的往往是价值观和信仰,因此如果价值和信仰出现混乱,不知道主权在民,不知道权利是为老百姓服务的,那么一旦让这些人掌握权利后,将会很麻烦,“李刚门”事件,“局长日记”等都是血淋淋的现实。
  而对于大学生来说,一个拥有正确价值观和信仰的大学生,应该知道什么事“应该”,什么是对“应该”的背离,过一种有节制、安宁的生活,享受比较孤独却又豪华的读书岁月。而恰恰相反,当代大学生在信仰面前迷失,心灵麻木,没有震撼感、甚至没有是非善恶,缺乏去感悟、体悟的心灵。

(许多同学席地而坐,场面火爆)


  精神蜕变的原因解析——重视集体 架空个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对集体的奉献,但对于个人权利、个体自由却缺乏应有的关怀,在这种惯性影响下,导致在当下信仰缺失的时期,社会精神蜕变的更为迅速。
  对于整个教育体制来说,我们培养的是“为集体做贡献”“为全人类献身”的人才,而没有培养个人的承担,这样就把“个人”架空了;然后在制度设计方面,当代中国也没有针对个人的制度体制设计,统治阶级抱着机会主义思想,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来进行制度设计。重视作为个人集合的集体的力量,而个人庇佑于集体的保护伞下。
  尚重生认为,个人应该为自己的抉择、决策承担结果,国家要建立全民教育体系、对个人的精神进行长期的维系。



  重建价值和信仰的障碍——缺乏永恒的信仰
  “人人生而平等”应该是国家治国的根本理念,并有宪法来作为保证,并且不随着政权的更迭而发生变化。反观当代中国,没有治国安邦的绝对理念,在信仰层面没有获得整体的共鸣。整个社会精神面临重建,但却又困难重重,因为我们根本找不到重建价值和信仰的土壤。
  上层阶层往往代表着某些利益集团,不能成为精神启蒙的主体,而应有执着的启蒙者,号召启发全社会把脉当前的社会精神,各种理论争论、博弈,从而找到价值的抓手、载体和重建价值和精神的切入点。

  解决之道——“大道在民间”
  上世纪二十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在他们笔下,我们看到了他们内心的坚守的东西,看到了一些可以重建我们社会精神的材料:平等、博爱、敬畏生命……尚重生认为,谈到这里,尚重生举了湖北的“信义兄弟”的例子,正是由于母亲的善举,两兄弟长期的耳濡目染,才使得他们能完成感动国人的壮举。这说明乡村人民的劝善、个人的熏陶对于价值观的构建是何其的重要。因此,尚重生指出,构建社会精神的土壤在广大的乡村,“大道在民间”。
  构建社会精神的基础在于个人重建起价值和信仰,具体来说,每个人应成为自己的主体,重视自己内心的纯粹感,经常进行自我把脉,认识自己,这是个人精神突围的路径。对于政府来说,政府应该构建全民教育体系,针对个人进行制度体制设计,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并用宪法来保证,传承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重构我们的社会价值和信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