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曲折发展,到今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中国自官方至民众在给予同情和援助的同时,心情也是复杂的。那么中日关系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是怎样呢?
3月23日晚7点,图书馆202站无虚席,盛况空前。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冯玮教授做客第266期孔目湖讲坛,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中日关系——由当前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思考”的精彩讲座。讲座期间,冯玮教授以其幽默的语言、广泛的涉猎、独到的见解赢得了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复旦大学 冯玮 教授 / 摄影:高宁波)
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和三大瓶颈
讲座伊始,冯玮向大家介绍了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中日关系大致经历的三个时期。
第一,蜜月期。两国合作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很大发展,经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努力,日本向中国提供巨额政府开发援助。第二,冷战后调整期。冷战后,中日两国的共同压力消失,中国的发展给日本带来了复杂的心理反应。第三,小泉政权之后,安倍、福田、麻生、鸠山政权的对华政策理性化,中日关系面临新的机遇。
而在当今时期,由于历史问题、政治和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分歧,制约中日关系面临三大“瓶颈”: 国民感情、战略互信关系和经贸合作。只有正确对待和处理这三方面的问题,才能使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日本地震为修复民族感情提供契机
冯玮认为,中日两国的国民感情直接影响到两国关系的发展,有时甚至起决定性作用。2010年9月7日的“钓鱼岛事件”引发了两岸三地中国人反日热潮,同时引发了日本人的反华浪潮。“钓鱼岛事件”恶化了日本民众对华感情,使“日美同盟”得到日本民众广泛支持。
中国在当今世界的主要战略对手是美国,而不是日本,冯玮解释说。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修复两国的民族情感很有必要。而这次日本地震为修复民族感情提供了契机。地震发生后中国自政府至民间都给予了同情和无私的援助,中国媒体对日本震灾也表示深刻同情,网友们普遍认为中国的善意能为中日关系播下友谊种子。冯玮说道,“在绝对正确的民族主义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日本方面对于中国的同情及援助给予了积极地回应。3月18日,日本外相松本刚明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专访时讲到,“钓鱼岛事件”后,菅直人政权着力推进3项工作:第一,加强两国各领域、各级别的交流与合作充实战略互惠关系内涵; 第二,通过建立多层次危机管理机制等来妥善处理日中两国间的悬案;第三,通过开展以青少年为主的人员交流改善两国国民感情。中日关系重新回暖。
中日战略互信关系困难重重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日本对中国疑虑重重,“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冯玮介绍说,中日战略互信关系的发展可谓母困难重重。
首先,台湾问题成为美日同盟的新基础。二战后,当日本经济发展起来后,美日同盟开始动摇。而在当今时期,美国希望通过维持台海两岸不统不独的局面,把中国封锁在所谓的第一岛链之内。而日本长期依赖于台湾海峡从中东运输石油资源。中国在台海问题上的立场,使美日认识到它们在台湾海峡的共同利益所在,使得美日同盟重新变得牢固,阻碍了中日战略互信关系的发展。
其次,美国因素对中日关系影响深远。甲午战争时期,美国的斡旋促使《马关条约》的签订;“九一八事变”及日本脱离“国联”与美国有密切来联系;美国“越顶外交”是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前奏。美国的态度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日关系的进程。
最后,国际局势的变化也会影响中日关系的发展。近期北非国家利比亚的动乱吸引了美国的视线,使美国无暇顾及东亚局势,是中日关系发展的一个契机。
中日理性经贸关系的建立之路
上世纪50年代 ,中日经贸关系的主要问题在于“政治”和“经济”是否可以分离。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随着“LT贸易”展开,中国和日本间政治经济关系趋向统一。7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向中国提供巨额政府开发援助,后因多方面原因削减援助。
冯玮提醒我们同事认识到,当前中日发展经贸关系有三大急需改进的方面:提升合作水平、构筑战略互信、改善国民感情。中日经贸关系的良性发展是共同利益的所在。经济结构的差异决定了中日经贸关系的互补性和依存度。加强与日本的经贸合作有助于改善和提升中国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水平。
讲座期间,冯玮以严谨的态度,从独特的视角为大家解读了中日关系,纠正了对日本的一些错误看法,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启迪了同学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