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大四学生,他的评论上过新华每日电讯,出现在央视荧屏,展示于美国领先的华文媒体《侨报》。因为评论,他有了百度百科;因为评论,他被跨国电话采访。
出生在享誉海内外的“书圣故里”临沂的他,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传统文化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喜爱。
“进军”央企收入底线、“攻占”相亲娱乐平台、关注“后高考时代”落榜生……在过去的一年里,他的思想就像四处延伸的触角,触摸着一根根平民甚至官员都不敢随意触及的“雷线”。他就是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公共管理专业大四学生谭相彬。
谭相彬,一位校园学生评论员,他的评论上过新华每日电讯,出现在央视荧屏,展示于美国领先的华文媒体《侨报》。因为评论,他有了百度百科;因为评论,他被跨国电话采访。
意外地被跨国采访,声音享受跨国之旅
2010年11月26日是谭相彬记忆中难以抹去的一个重要日子,因为这一天“有点不可思议”。 在华东交通大学校园里自习的他,接到了一个来自异国的电话。电话是是澳大利亚广播新闻电台(ABC)公司澳洲中文频道一记者从墨尔本打来的,他们在两个不同的半球完成了这次看似“八杆子也打不着”的跨国采访。
原来,当天谭相彬在南方都市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城市病pk婴儿车的评论——《让婴儿车指数成为衡量城市病有益补充》,对方对这“豆腐块”很感兴趣,于是电话连线跨国采访。双方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时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想的交换。采访于第二天广播出来。当广播中提到中国江西华东交通大学谭相彬时,谭相彬很是激动:“我从来没有想象过我的声音能飘洋过海,感觉挺不可思议的。”
交通拥堵之外,房价高企、生活成本提高、空气污染、无处不在的噪音……特大型城市集中暴发的城市病。谭相彬对这一新闻很有感触,写下了评论。城市不仅仅是钢筋混凝土搭建的积木,也不等同于地铁、高速路、公交拼凑的组合体,它是有血有肉有灵魂适宜人类和谐居住的生命体。”至今,谭相彬也没有想出到底文中的什么元素让对方“感冒”,让自己的声音有了一次异乎寻常地“跨国之旅”。
还没有好透,让评论再飞一会
谭相彬的评论甚是“给力”, 现在基本保持一天一篇。然而在“神马都是浮云”的网络里,很多人只是羡慕他的名字可以满网飞,通常不会考虑这只蜗牛的爬行。
谭相彬从小就喜欢文人的生活,向往自由表达。但这棵很早就埋下的种子,直到他读大三时才开始发芽。受到室友的评论发表在网上的“刺激”,谭相彬才由心动付诸行动。从最初的阅读到模仿,再到最后的提笔,他的生活中多了新闻这两个字眼,电视、网络和报纸成了每天的“小餐”。自从第一篇评论《富二代缺乏的不是培训》发表后,他迎来了评论生活的一个又一个春天。
“评论不是揭短,只是对事不对人,希望在对与错的价值张力中寻求一种普适性和共识性的思考。”在评论中,谭相彬不是一个愤青,对评论有着自己的思考。“放在网络上的东西,那是全世界的人可能都会看到的。”每一篇评论,谭相彬都会对自己负责,对相关的术语及数据等都会查询资料予以证实,以免落下个信口雌黄的骂名。
《“贷款刷墙”刷出的是政绩“遮羞布”》、《房奴扔向任志强的鞋,砸中的却是高房价》、《公务员考试不如直接抓阄》……娱乐调侃、民生经济、国家大事、社会热点等各种事情,在谭相彬眼里有了不同的含义,仿佛一个个跳动的生命在他脑海里闪现。随后相关评论便“活跃”在各大网站,充斥着人们的视野。《自顾自怜,委屈奖是浮云》“出国了”,《央企‘大赚’,更应赚得让人心服口服》在CCTV-2的《第一时间》给予报道,并刊登于当天的《新华每日电讯》……谭相彬的评论遍地开花。如今,谭相彬在评论界已是小有名气,也有粉丝曾向他取经问道。
“从ECJTU(华东交通大学)到CCTV,再到ABC,我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以前注重的是数量,现在更关心质量和影响力。我要争取让更多的评论进入重要媒体的视线,达到更高的目标。”谭相彬认为自己的评论“还没有好透,还要让评论再飞一会”,作为一项业余爱好坚持“评”下去。
(中国教育报3月29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