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交大要闻

交大要闻

张友茂:中国诗赋与当代青年的文学修养

作者:  来源:孔目湖讲坛    时间:2011-04-08  浏览:1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每每听到这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时,心中都会激起一阵涟漪。那么,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该如何用古典辞赋来抒发现代人的情怀呢?
  4月7日,中国辞赋家协会秘书长,南昌滕王阁辞赋研究所所长张友茂先生作客第270期孔目湖讲坛,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国辞赋与当代青年诗赋文学价值观”的报告,畅谈中国辞赋的古往今来。

(中国辞赋家协会秘书长 张友茂 先生 /  摄影:高宁波)

  辞赋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地位
  中国是诗歌辞赋的国度,从《诗经》、《楚辞》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巍然屹立的两座峰碑,代表着先秦诗歌辞赋的最高成就,至唐宋明清已成为中国文学蔚然之大观。中国辞赋诗歌始终是国学文化的主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华夏文明的巨大财富,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先进方向。
  张友茂介绍说,在古代,寒门士子只有经诗赋考试才可能登科入士,而男丁一旦入士,还可免除赋役,这样就自然与仕途联系起来。另外诗赋还适宜于铺张扬厉,歌功颂德,纳言进谏。
  诗赋带来的不仅是功名利禄,境界尤高的,如孔子说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天下士子尤其是广大庶族寒士,都倾心于诗歌学习与钻研并乐此不疲。由此诗赋得到持久的发展,在汉代到达鼎盛时期。

  辞赋的发展变革
  赋,除了他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辞、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辞赋语句上大多以四六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和谐。讲究文辞藻饰和用典。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夜韵比较自由,则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此又叫做“文赋”。今天,受国学热流辐射,辞赋依旧焕发新的青春。
  在辞赋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汉赋向来被古人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代之文学,当时中国出现了许多辞赋大家和优秀的辞赋作品,所以张友茂着重介绍了东西两汉赋的发展和演变情况:西汉辞赋是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西汉辞赋对各种文体兼收并蓄,显示出巨大的包容性,司马相如的新体赋代表了西汉辞赋的最高水平;而到了东汉,赋的风貌经历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赋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上:昔日以铺张扬厉、汪洋��肆为主调的我风格和豪放昂扬的气势,被深邃冷峻、平正典雅的风格所代替;散句单行的语言,也演变为骈俪对偶的句式。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张友茂总结说,是由于政治文化以及其他方面条件的变化。
  汉代以后,赋大致经历了魏朝的长篇固古体赋、六朝的俳赋予骈赋、唐宋的律赋、文赋等文体形式,赋体文学也逐渐走向成熟。

  辞赋的创作及青年人的传承
  张友茂指出,在现代,我们不一定要希望人人都能写辞、做骚,会写辞赋骈文,也不宜切望人人都写赋、读懂古体辞赋,但是了解辞赋的创作过程对于创造意向化、提升人生境界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辞赋创造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因此一篇好的辞赋必然是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修辞典雅,用典生动。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写辞做赋的前导须有充分的理论准备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艺术修为和生活积淀。
  中国辞赋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时代文学青年时辞赋诗歌发展的动力,青年辞赋与诗词作者的培养对辞赋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而高校辞赋与诗词的崛起在其中又起着关键作用。
  谈到这时,张友茂再次呼吁,青年辞赋应当背负责任,继承传统,紧跟时代,和谐民生,逐步提升中华辞赋界人文修为的境界,根深叶茂的扎根于中国辞赋传统与当代辞赋现实的沃土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