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交大要闻

交大要闻

许纪霖:一场由新政引发的革命

作者:  来源:孔目湖讲坛    时间:2011-05-13  浏览:1

  一百年前,清王朝腐朽不堪,内忧外患。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走向共和,发动了一场惊天动地的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至今辛亥革命已经过去整整100周年了,我们能从这场革命中总结出什么道理呢?
  继5月10日的讲座《精英教育和贵族精神》之后,5月11日晚,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许纪霖教授再次做客孔目湖讲坛,带来了一场题为“一场由新政引发的革命——辛亥革命的百年反思”的精彩讲座。讲座期间,许纪霖教授以丰富翔实的史料,为大家再现了一段“另类”的辛亥革命史,使大家对辛亥革命这段历史有了全新的理解。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历史系博导 许纪霖 教授 / 摄影:高宁波)

  革命前:新政造就三股势力
  清朝末年一系列危机的出现,迫使清政府于1901年实行新政,并于1905年废除了科举。许纪霖介绍说,在这场改革中,各种资源得到了重新分配,这带来社会结构层次的变化,造就了三股力量。
  第一股是革命派,以孙中山为代表,属于体制外的力量。他们大多由海外留学归来,受到了西方民主思想的洗礼,崇尚“革命即真理”的信条。他们对封建专制不抱希望,迫切地希望通过暴力革命来建立民主制度。
  第二股是士大夫精英改良派,以张謇为代表,属于体制边缘的力量。清代初期,士大夫阶层受到压制,文字狱的兴起使得士大夫噤若寒蝉,远离政治。而到了清末,在天平天国、洋务运动和新政时期,士大夫这股力量终于得到释放。
  第三股是北洋实力派,以袁世凯为代表,属于体制核心的力量。北洋军队并不是国军,而是民兵,其核心指挥便是袁世凯。袁世凯当时走在改革的前列,拥护新政,头脑灵活,很有威望,同时又很有野心。

  革命中:三股势力咸与维新
  这场新政表面上进行得轰轰烈烈,却是一场并不彻底的改革,许纪霖指出。经济、社会方面的改革并没有掩盖政治制度的落后。政治改革的落后阻碍了这三股政治力量的一个共同愿望:参与政治。
  晚清时期,清政府通过给予精英们各种物质利益来收买精英。而事实上,清廷无法通过物质来满足士大夫精英的政治需求。1909年,士大夫们先后三次到北京请愿设立国会,被清政府拒绝。慈禧太后死后,溥仪登基,设立皇族内阁,使得精英们对其彻底失望。这个时期,满清帝国虽然表面上风平浪静,一片祥和,而实际上已是暗潮汹涌,岌岌可危了。
  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辛亥革命的胜利并非一党之功,而由这三方势力合力而成:一方是体制外的革命党人,另一方是体制边缘的士绅精英,第三方是体制中心的北洋旧势力。在这突如其来的革命面前,三股势力不约而同地“抛弃”了清廷。

  革命后:三股势力明争暗斗
  辛亥革命后,已无实权的清廷意识到,局面已非其所能掌控。许纪霖讲到,清廷答应士大夫阶层之前提出的成立国会的请求,并提出虚君共和(保留君主头衔,实行共和)的主张,三股势力无一响应,都希望夺取最高领导权。此时,南方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而后袁世凯则利用革命者和清廷两派的矛盾左右逢源,获取了实权。
  辛亥革命创建了新的政治共同体,却没有同时创建共和政体所赖以存在的正当性基础——宪政,权力归属问题始终压倒权威重建问题。这使得近代中国政治的根本症结在于只有权力之争,而始终缺乏政治的权威。民初的国会,虽然热热闹闹,但无论是国民党还是进步党,关心的重点不是协商妥协,为民国制定一个新宪法和新制度,而是忙于党争,打击对方的势力,扩充自己的权力临时宪法的制定也称的政治斗争的需要。

  百年思:以史为鉴指导现实
  多方势力合力而成的革命,推翻一个旧体制很容易,墙倒众人推,呈摧枯拉朽之势,但革命之后要建立各方认同的新秩序很难。许纪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确是二十世纪中国的开端,一个世纪之后,中国依然承受着历史留下的复杂遗产。
  首先,辛亥革命是由不彻底的新政引发的。对于一个政府,改革既是它发展和巩固政权的时候,又是最危险的时候。晚清时候的新政积极推进经济、社会改革,却回避了政治改革。当前中国改革处于攻坚阶段,政治体制改革阻力重重,能否顺利的推进政体改革,事关中国未来的发展大局。再者,改革后最重要的是立宪,推行“法制”(以法律为制度),而不是“法治”(以法律为工具)。当前中国正在推进法制化进程,尤其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讲座最后,许纪霖耐心详细与大家探讨了有关“法制”与“法治”、民主与法制等方面的问题,赢得了师生们的阵阵掌声。

责任编辑:admin